故宫晒穿越照:溥仪婉容回紫禁城

故宫晒穿越图,通过馆藏旧照与现实景物的拼合,再现清宫人物“穿越照”。 御花园禊赏亭前的婉容。图/《紫禁城》杂志 任超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晒穿越图,通过馆藏旧照与现实景物的拼合,再现清宫人物“穿越照”。 御花园禊赏亭前的婉容。图/《紫禁城》杂志 任超 摄

 

1922年燕禧堂前的溥仪;-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22年燕禧堂前的溥仪;

 

1923年溥仪、溥杰、润麒和庄士敦在御花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23年溥仪、溥杰、润麒和庄士敦在御花园;

 

  燕禧堂前,拍照的游客旁,溥仪正抱柱玩怀表;御花园禊赏亭上,打电话的游客面前的栏杆上,却依靠着一脸笑容的婉容……90年前生活在紫禁城的人物,近日“回”了故宫,出现在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过,这都只是旧照与现实景物拼合所拍的“穿越照”。

 

  11月6日,故宫出版社主办的杂志《紫禁城》官方微博公布了这组共8张的“穿越照”后,清宫旧照的景象与现实景物的“天衣无缝”,引发了网友超万次转发,有网友大赞其创意难得,也有网友调侃称逛故宫时会感到“背后凉飕飕”。

 

  据了解,该组照片的拍摄者为故宫《紫禁城》杂志工作人员,所选照片均来自清宫旧藏,“穿越”创意是希望能让观众在“物非人也非”的组合展示中,体会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旧照天衣无缝“植入”现代故宫

 

  半边黑白半边彩,当旧照片中抱着柱子玩怀表的溥仪,与现代牵着孩子手参观的家长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且结合得严丝合缝,便带给了围观网友“恍如隔世”的穿越感。

 

  这组照片以“大故宫穿越剧”为题共8张,由故宫出版的《紫禁城》杂志官方账号发布于微博,被网友大量转发。

 

  “有些东西冲破了时间的阻隔,跨越了空间的距离,通过照片一一再现了出来。”网友“阳光时代马球”这样评论,但也有部分网友感觉这种古今结合有些“惊悚”。

 

  比如在天一门处,使用的溥仪复辟期间站在门前道路中间的照片,植入了阳光明媚的现代御花园后,就产生了几分恐怖片的效果。

 

  除此之外,婉容、文绣、溥杰、润麟等历史人物以及不知名的老宫女也分别出现在了这8张“穿越”照之中,与现代观众出现在了同样的场景。

 

  “穿越”意在让游客感受历史

 

  “这样结合比单独看历史更有内涵。”昨日,《紫禁城》杂志编辑,也是“穿越照”创意的提出者任超介绍,这组照片实为故宫出版发行的《西洋镜里的皇朝晚景》,取材均源自清宫旧藏,意在能让游客通过古今对比激发想象空间,感受更真实的历史。

 

  任超介绍,虽然采取了古今拼接的穿越形式,但所使用的照片均来自清宫旧藏,“是从4万多张藏品中选出”,拍照并不是难事,重点在于背后有专家的学术支持。

 

  本次“穿越照”的选取则是在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王志伟的指导下进行,重点在于精确照片的时间与地点。

 

  “‘穿越’如果没有时间概念,效果会不好。”昨日,王志伟介绍,这组照片的时间跨度均为1922年至1924年期间,是溥仪退位后,与婉容等人生活在紫禁城中的生活照。

 

  王志伟认为,观众在故宫参观时,除了关注建筑和文物外,对于宫廷人物的生活状态关注并不多,所以很多游客并不了解过去皇帝后妃的生活状态。

 

  “紫禁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认为,拍摄这一组穿越照能够反映故宫变迁的历史。

 

  “穿越照”还将拍摄续集

 

  对于“穿越照”在网络上的一夜走红,创意人任超表示因对内容有信心,所以并不意外。任超称,这个创意最初是去年《紫禁城》杂志推出“故宫旧影”专栏时,希望能把故宫古今的风貌一起展现,就产生了把故宫藏旧照片与现在开放环境结合的想法。所以请专家考证了部分老照片的历史信息,最终选择了8张进行拍摄。

 

  “以古人为题材,是为了让人和人之间能有心理上的沟通。选择开放区作为拍摄点,是希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任超说,发布在网上,也是考虑到纸媒受限于形式,传播效果可能有限,希望能通过网络推广。

 

  其实在此之前,故宫工作人员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禁宫古物活起来,走到观众们的身边,而“穿越照”的这个创意,刚好契合了这一想法。

 

  对于网友的评论,任超说有人觉得怕,有人觉得恍如隔世,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大家总说物是人非,其实从这组照片也能看出是“物非人也非”,“比如我们选择的婉容和文绣她们在乾隆花园里面的合影,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古人和游客状态的对比代入,形成一个想象空间,这样比单独看历史更有内涵。”

 

  除了这8张照片,任超等工作人员也准备推出“续集”,从其他馆藏旧照中选取合适的进行拍摄。此外,任超还准备从馆藏的老北京城照片中选出一批,与现状进行对比,让大家看到北京城的变迁。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