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空间考古学”时机已成熟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以“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为主题的第487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国际上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方兴未艾,应发挥我国遗产大国优势及空间技术优势,抢占空间技术与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研究的制高点,形成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并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设在我国的条件,为国际该领域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了光学、微波、激光雷达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技术、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在考古中的作用与前瞻,分析了全球性空间技术与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建立“空间考古学”的建议与措施。

  专家认为,构建“空间考古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空间考古学”中的空间技术首先是发现的能力,其次是提供研究与分析手段,再者是对未知遗址的预测功能。

  专家强调,当前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缺乏总体性布局,关于文化遗产的空间观测特性、机理以及遗产赋存环境对全球变化、自然灾害的响应等基础研究缺乏。亟须从全局出发,构建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体系,开展理论—技术—应用的一体化系统研究,重点开展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