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代“神兽”成晾衣架(图)

043.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神兽”成了晾衣架。

 

      文物科:准备安装监控

 

      记者将情况向栖霞区文物部门反映,工作人员赶到萧融墓神道石刻的现场,并立即联系上当地社区居委会,劝导居民把拴在石刻上的绳索解了下来,工作人员表示,今后也将派专人在现场看管。

 

      记者随后联系到栖霞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科的科长郭勇。郭勇介绍,下一步,文物科将跟会当地保卫处进行商讨,准备制定一个文物保护的细则。

 

      另外,他表示,文物科将会跟相关部门协调,近期将会把此处的门和栅栏修补好。

 

      除此之外,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文物,栖霞区文物科准备在重点文物四周安装监控设备,做到24小时实时监控。

 

      有人私自拓印南朝古碑

 

      日前,微博用户“秣陵仙子”发微博称,9月20日下午,他看见有“文物贩子”私自闯入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神道碑的碑亭,私自拓印古碑,对这通极为珍贵的南朝古碑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当天另外一名目击者说,他看到该男子爬进萧憺墓碑亭,将竹梯搭在古碑上,然后将多张宣纸直接贴在碑体上,碑的表面还涂抹了一些墨汁。

 

      栖霞的文史研究者张智峰告诉记者,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刻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神道碑是我国现存南朝石刻神道碑中最完好的一通,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

 

      萧憺神道碑碑文由南朝著名书法家贝义渊书写,清末康有为认为萧憺神道碑“尤为异宝”,梁启超对此碑更加推崇,称“南派代表,当推此碑”。

 

      记者在现场看到,萧憺神道碑外面虽然有碑亭,但门口的铁栅栏有损坏,还是能够钻进人去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私自拓印古碑呢?朝天宫古玩市场的收藏家叶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古碑拓片在市场上价位较高,像萧憺神道碑这样兼具历史、艺术价值的拓片,肯定能卖出大价钱。而清代人拓印的萧憺神道碑拓片,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成为珍贵文物。

 

      叶先生说,对古碑的拓印,必须由文物部门来做,私人拓印,会对古碑造成损坏。还有一些民间拓印者,技术不过关,拓印时难免在碑体上留下墨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新闻延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

 

      近日,有读者反映栖霞街道的金陵石化炼油厂内,本是国家文保单位的石刻神兽,却被居民当成了晾衣架。记者昨天看到,3米多高的神兽已经被绳子五花大绑,并且绳子上挂满了被子和床单。

 

      据栖霞区文化旅游局文物科科长郭勇介绍,该区准备在重点文物的地方安装监控设备,对文物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

 

      古代“神兽”成了晾衣架

 

      昨天上午11点,记者来到栖霞街道的金陵石化炼油厂,并在炼油厂小学的旁边见到这处文物古迹。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石刻“神兽”有3米多高。记者发现,南边的那个神兽已有残缺,它的大腿被一根食指粗的绳子死死捆住,中间还有一个铁质的扣环将绳子扣死,神兽的“臀部”也挂满了绳子,已被“五花大绑”。

 

      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旁边的铁栅栏上,绳索上则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被子和床单。共有三根绳索系在神兽身上,而这三根绳索上足足挂了30条被单。

 

      此外,遭殃的还有该石刻的标识碑,上面被被子盖得满满当当。

 

      神兽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揭开被子,碑上文字介绍,这处文物为南朝的“萧融墓神道石刻”,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碑文说明记者得知,这两座神兽原来名为“辟邪”。这对辟邪是南朝时期梁桂阳王萧融墓神道石刻。

 

      据了解,在当时的市文管会的指挥下,从1982年到1987年,该文物曾四次进行修复,在1987年11月,南京博物院对南辟邪缺损部分进行了修复。

 

      为何防护成虚设?

 

      记者发现,该文物还是有防护措施的。石刻的周围是一大块的空地,而空地由高高的铁栅栏围挡起来。在栅栏的入口处,还设有一个门卫室。

 

      可是,记者来到栅栏的入口处,却发现这个入口空空荡荡的,而且在入口处的门卫室也没有人。记者向门卫室内看了看,发现里面已经落满了尘土。

 

      正在记者观察的过程中,一名女士抱着好几条被子走过来。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