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首航

b6cfa067-57d3-440c-ad1f-e3911dfbc137.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月4日,“中国考古01号”在青岛举行首航仪式。

 

      9月4日,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在青岛举行首航仪式。其首航将赴辽宁省丹东港开展水下沉船遗址重点调查。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透露,这片水域与1894年甲午海战的发生地重合。

 

      “中国考古01号”集调查、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展示等4项功能于一体,可续航1000海里,使中国水下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一跃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与首航仪式同期召开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说:“随着国内收藏热、投资热不断升温,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海域仍是盗捞、走私水下文物活动的多发区。南海浅水区域的水下遗存几乎无一幸免,亟需开展系统调查和抢救性发掘。此外,涉海生产建设活动也给水下文化遗产造成新的威胁。”

 

      据悉,今年6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独立建制,其下设南海基地、北海基地、西沙工作站3个国家基地和宁波基地、福建基地、武汉基地3个地方基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该中心将结合《文物法》修订,稳步推进《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拿出修改草案。同时,完善《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试行,力争2015年在全国颁布实施。”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除了辉煌的“黄土文明”外,还创造出灿烂的“蓝色文明”。目前,宁波、泉州、广州、扬州、南京等九城市联合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已经顺利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5年将完成申遗准备工作,2016年开始申报。

 

      励小捷说:“水下文化遗产是各类型文化遗产中涉外性最强的一个领域,因此它必须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体系。”在商务部支持下,我国与肯尼亚合作开展了拉姆群岛水下考古合作项目。中肯联合考古队经过三年工作,不仅发现了一艘保存完好的沉船遗址,还帮助肯尼亚培养了首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

 

      为了拉近公众与水下考古的距离,励小捷建议:“在海南、广东、福建等水下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科学展示、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使‘南海I号’、‘南澳I号’、‘华光礁I号’等珍贵沉船和其他水下遗址,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热点和城市标识。”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