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船再启长沙窑传奇(图)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水注。灰青胎,通体施青黄釉,釉面光洁,有流釉现象。1982年长沙窑遗址征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人物纹水注。灰青胎,通体施青黄釉,釉面光洁,有流釉现象。1982年长沙窑遗址征集。现藏长沙市博物馆。

 

青釉褐绿彩花纹碗(高4cm、口径15cm、底径5cm)-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釉褐绿彩花纹碗(高4cm、口径15cm、底径5cm)

 

青釉褐绿彩题记碗, 高6.4cm,口径20cm。-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釉褐绿彩题记碗, 高6.4cm,口径20cm。

 

釉褐绿彩花草纹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釉褐绿彩花草纹碗

 

      8日,长沙市博物馆将展出一批精美的长沙窑瓷器——“‘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据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介绍,此次展出的展品有160多件,主要是长沙窑研究会会员(长沙窑研究会会长李效伟、常务副会长吴跃坚、副秘书长林安)提供的藏品。为了增加展览的分量,市博物馆也精选了馆藏的长沙窑瓷器珍品共襄盛举。王立华说,“黑石号”沉船是1998年从印尼勿里洞外海发现的,这艘沉睡海底1000多年的船上仅瓷器就有6万多件,除少量白瓷、青瓷、青花瓷及金银器外,有5万余件长沙窑瓷器。此次展览,是湖南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展出本土收藏家收藏的该沉船的瓷器。

 

  A 一只瓷碗,为“石渚”立传

 

  陶瓷研究专家、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曾赴新加坡观摩了“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瓷器。据他介绍,在沉船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瓷器中,以长沙窑生产的瓷器居多,长沙窑瓷器中以瓷碗为多,而瓷碗中又以大号碗为多。

 

  李建毛说,一个刻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铭文的瓷碗揭开了“黑石号”器物身份之谜。这是比较珍贵的一件器物,草市是指唐代因当地的某种特产而兴建的交易市场,盂子是这件器物的名称,“湖南道”是当时的行政机构,石渚既是地名也是窑名。石渚就是长沙窑所在地,这有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诗为证。

 

  李建毛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湖南道”的最早实物见证;而“草市”“樊家记”表明当时不仅有了瓷器的交易市场,还有了瓷器生产的广告宣传。“长沙窑开创了中国外销瓷器的先河。”他说,在唐代,青瓷、白瓷、长沙窑瓷是瓷器外销的三驾马车,而长沙窑是其中的领跑者,不仅数量最大,而且还专门根据外销地需要设计了图案、造型及器物的大小。

 

  沉船上还有一个被海水浸泡得微微泛灰的瓷碗解开了沉船的年代之谜。这个瓷碗的外侧,略近圈足的部分,刻画了如下一行字:“宝历二年七月六日”。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从825年正月开始,终于827年二月。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

 

  B 釉下多彩,开彩瓷先河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曾经考察过长沙窑遗址,也在新加坡观摩了“黑石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部分长沙窑瓷器。他认为,长沙窑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釉下彩绘工艺上取得巨大突破,它改变了过去单色釉、釉上彩的传统工艺,为后世瓷器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王立华告诉记者,距今1200多年的长沙窑,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釉下多彩。

 

  所谓“釉下多彩”,简单说来就是“一器多彩”,在同一个瓷器上的釉下绘制多种颜色。窑工们先是在胎上涂一层化妆土,再用釉料在化妆土上涂画,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青釉,保护釉料颜色。长沙窑瓷器的釉色主要有青、褐、酱、黑、白、红、绿、赭,其中以红色釉和绿色釉最为珍贵,长沙窑瓷器首创的铜红釉色为罕见之物。

 

  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将长沙窑彩瓷比喻为“像一位绚丽多彩、才华横溢、国色天香的湘妹子”。长沙窑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中国陶瓷史上开始进入色彩缤纷的“彩瓷百花园”的转折,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