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真文物建假古董:旧毛病常犯
2014-07-08 09:18:19 来源:华商报 已浏览次
庙本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关于“庙”的段子里,最经典的版本—“庙里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似乎就印证了这点。但如果其故事的延展被“拆”字给截停,那剩下可讲的故事,大概也只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式的唏嘘吧!
掰扯这个,是有感而发:近一阵子,位于洛南县粮食局院内的、明代创建清代多次重修的洛南县城隍庙,被开发商给拆了,而拆前它并未向文物主管部门报批。据了解,洛南这座城隍庙,为群体建筑,总体面积计756.8平方米。在1987年5月,就被洛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拆迁的理由是,这座城隍庙影响了当地商城的建设,所以政府部门就把旧庙拆了,想换个位置重新建一个新的。
好歹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批即拆,连“先斩后奏”都省了,这难免引来“程序失当”的诟病;虽说拆旧伴着建新,会易地重建,可把承载着地方习俗的文化坐标说移就移,让很多市民唏嘘不已,觉得“庙”断了香火、失了传承。看到这,恐怕谁都忍不住一声叹息:拆真文物、建假古董,把文化承袭当玩积木吗?
说起来,拆真文物建假古董,不是哪的“独家秘诀”,而是一种惯见:梁林故居遭“保护性强拆”的事儿,即是一例;而济南老火车站被拆后复建,也没少挥霍公众的表情……犯的都是短视病,玩的就是死折腾。
道理貌似也毋庸赘述,作家冯骥才说得挺通透了:“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只可惜,在“精神—物质”的十字路口,太多人都忘掉了文化路标。“格调”限制了层次,文化框定了视野,祠堂庙宇,在他们眼里,拉了现代化后腿,更扯着发展的蛋了。仅有的智识内存被“政绩”占满后,哪还有什么“记忆不存,乡愁难寄”的痛感?
问题仍是老问题,那就是文物保护视角与政绩本位图谱“缺乏默契”。在此痼疾下,发展与保护愣是“反目成仇”、传统与现代好像相互厮杀。在政绩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镶嵌在庙宇古韵中的乡愁,也唯有自觉地服下一剂“断肠散”。哎,这画面太虐(心),我不敢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