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境内部分文物古迹破坏严重

      这里地处黄河岸边、长城脚下,不仅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经在这里设置过各种各样的城堡、边塞。虽然历经岁月的无情流逝和自然的风吹雨淋,以及人为的破坏等,但是,这里依然保存下来不少珍贵的文物古迹。这里,就是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的清水河县。令人遗憾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的许多文物古迹面临着保护难的尴尬局面。

      两年前,清水河县窑沟乡塔尔梁村附近的一家煤矿在施工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两座古代的墓葬。由于施工人员的不小心,导致其中一座墓葬的墓道遭到了破坏。可尽管如此,古墓里边的一幅幅精美的壁画还是让当时在场的人感到震惊。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村民们打电话通知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接到村民的电话后,当地的文物管理人员迅速赶到了现场,并及时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之后,在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两座五代时期的家族古墓葬被确认了身份,里面的精美壁画让专家们也不住地称奇。据考古人员介绍说,这两座古墓葬的墓向都是朝向北方的,都是由墓室、甬道、墓门构成。墓室都是圆形穹窿顶仿木结构砖修砌,墓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地面大多是用长方形的灰砖铺砌。甬道则位于墓室的北侧,形状呈拱券式,墓门用长方形灰砖封堵,一侧保存有红彩的门柱。规模稍大的一座墓葬内,由六组柱头铺头将墓壁分为大体均匀的六个壁面,壁面上保存有题材丰富、色彩艳丽的壁画。

      不过,让考古人员感到意外的是,这两座墓葬里都没有发现人的骨骼遗骸。经过考古人员抢救性清理发掘后判断出,这两座古墓葬都属于五代时期的家族墓葬,壁画内容有明显的中原传统文化特色,以描绘北方汉族的家庭生活为主,但也有一些内容与汉族的封建礼仪相悖,比如有一幅壁画上面描绘的是一个赤裸着上身的妇女正在殴打他人的图画,就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习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事实上,在当地发现古墓葬和古代壁画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就在离塔尔梁村不远一个叫山跳峁的地方,几年前也曾经出土过一个五代时期的古墓葬。山跳峁古墓葬中以山川树木、花草禽兽、房屋建筑、家居劳作为题材的壁画及砖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考古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由于山跳峁古墓葬所处的地方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在东、南、西三面形成宽深的自然冲沟,不少其它的古墓葬等已经因此而消失了。同样,也是在不远处的水门塔村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庙宇,名叫伏龙寺。伏龙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后经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扩建成寺。伏龙寺所处的地方地势险要,与长城关隘滑石堡对峙,东傍水门洞,西临黄河,内外山形如群牛奔饮至此,自古有伏龙卧虎之说,故为此庙立名为伏龙寺。据当时的举人冯国栋为该寺撰书碑文记载:“适宜今曰恰俨然有关帝庙一楹,观音殿一楹,圣母庙三楹,龙王堂三楹,东西禅室各三楹,钟鼓两楼,山门一榭……”伏龙寺院内都是用青石板铺地,卵石甬道,建筑物为砖、瓦、木结构。清光绪初年,又在山门左侧修筑了一座戏台,总占地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而伏龙寺里绘制的精美壁画,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夏,一次雷电焚燃了该寺正殿及西厢房,迫使寺庙里的和尚逐渐散去,从此失去了管修。到了1964年农历四月初八,因为当地的老乡来这里焚香祷告时不慎引起火灾,更使这座庙宇雪上加霜。如今的伏龙寺遗址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及其他因素影响损毁非常严重。现在仅存着正殿、山门、戏台、东西厢房,寺庙的墙垣基本没有了。正殿由关公庙、观音庙、龙王庙并列组成,观音庙已经坍塌。关公庙、龙王庙建筑主体严重损毁,庙内的墙面虽然绘有壁画,有的已经大面积脱落,残存部分岌岌可危,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为此,相关部门也多次进行过调研,希望这些文物古迹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

      2008年11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考古部门意外地在清水河县窑沟乡黑矾沟一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窑窑址群10多座。窑址群位于一条狭长弯曲的沟谷内,全长2500米,建造特点为圆型圆顶状,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馒头窑”。这10多座古窑址坐北向南,依坡而筑,分布为单座、双座或成群体座,高矮粗细不一,窑身为上下部分结构,上下各有窑口,下部基础座于石砌平台,平台下有出灰口,连接上下部分间为台阶式,台阶一侧为生产作坊石砌窑洞。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的风侵雨蚀及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目前的明清古瓷窑已濒危灭绝。同时,黑矾沟的自然环境对古窑址的保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影响,首先是附近的煤矿生产对古窑址有污染和震动破坏,其次是洪水对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古窑址已面临垮塌的危险,现在已经有五六座窑址塌掉大半部分。2008年12月8日,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了黑矾沟古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明清古窑址制订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将分布着十几座窑址的黑矾沟划定为文物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区内设定保护标志,设专人予以保护。并规定凡在保护区内非法从事有关文物安全和造成文物污染的生产建设活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将予以严惩。同时,积极申请保护经费对其实行原址原状保护,进行防洪防塌抢险维护。

      然而,记者近日在到黑矾沟一带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文物保护情况并不乐观。由于附近一座煤矿的开采,导致大量废弃的土石随意堆积在黑矾沟附近,与周围原本草木郁郁葱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对文物的保护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几年前就有人大代表就曾建议,将该窑址群列为更高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明清古瓷窑内的部分残垣断壁进行补修或维修,最大程度地恢复窑址群原貌,争取国家投资开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这样的想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了就永远不可能修复,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当我们面对文物古迹所处的尴尬境地时,我们真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而更应该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才行。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