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遗址:4000年前的王者之城

W020140513306277910969.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航模拍摄宝墩遗址发掘全景照片

 

  1986年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青铜鸟、青铜人物雕像、神殿以及各类精美的玉器和黄金制器,一经面世,即震撼了世人。但是,三星堆文化从哪里来、其渊源何在,三星堆文化之前的成都平原又居住着什么样的人群,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与社会?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宝墩遗址的发现,或许将为我们揭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成都平原最早最大的城址

 

  1995年冬天,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前往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一个叫“龙马古城”的地方调查。后证实,该城址始建于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人员将其改称为“宝墩古城”。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在成都平原发现了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和郫县古城等8座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以及同一时期数量众多的小型聚落。考古学界将这一阶段的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年代距今4500年至3700年前后,下限与三星堆文化紧密衔接。

 

  为了进一步考察宝墩文化的来源、聚落结构与聚落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状况,2009年冬,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宝墩遗址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详细调查和重点发掘工作,并进行了环境与植物考古的采样分析。这一次又有了惊人的发现。“我们又在原宝墩古城的外围发现了更大的外圈城墙,在内城墙以外四个方向都确认有城墙或壕沟,其中东北边外城与内城城墙重合。从平面形状看,城址大致呈不甚规整的圆角长方形,方向与内城一致,约北偏东45°,城墙周长近6.2公里,面积约276万平方米。”宝墩遗址考古队领队何锟宇告诉记者。

 

  宝墩遗址是继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之后国内第四大新石器时代城址,也是成都平原城址群中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个。考古结果显示,宝墩文化的人群大约生活在距今4500年至37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成都平原还是森林密布,植被丰茂。众多从平原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将这一片冲洪积平原分割成了一块一块的垄岗状台地,宝墩人选择在这些台地上居住,营建聚落。

 

  何锟宇告诉记者,植物考古显示,宝墩文化时期的人们以种植水稻为主,也种植少量的粟,食用如野豌豆、野豇豆等豆类,还有薏苡。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