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不走的博物馆文物
2014-05-09 12:03: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已浏览次
对很多人而言,博物馆不过是在玻璃里面摆摆文物,文物上面贴个标牌,告诉你它是什么、什么时代的东西。如果没有玻璃罩子,文物旁边一般会加上“请勿触摸”这种警示语。每座博物馆都有那么几件“镇馆之宝”,如卢浮宫的蒙娜丽莎,需要几个保安昼夜监护,生怕有人偷盗。
这些物品,按照行话,叫“可移动文物”,小到能揣兜里,大到用卡车拉,如果防范不当都是可能被盗走的。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馆藏文物有了另一种形态,把“不可移动文物”直接放在博物馆里展出。在这里,有一座埃及的神庙,有一座中国的园林。这些文物很大,大到谁也偷不走。
丹铎神庙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埃及厅是整座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埃及文明对美国观众而言既亲切又神秘。为了体现这种神秘感,展现孕育在尼罗河畔的文明之光,埃及馆专门设计了一个宽阔的水池,并通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将室外的光线引入,照射在水面上。置身于埃及馆,仿佛就在尼罗河边。
更让人有身临其境感触的,是馆中心矗立的两座巨大花岗石建筑——丹铎神庙。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前15世纪,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其修建的年代正处于埃及被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统治的时期。
古埃及的神庙不仅是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同时在设计和装潢上也体现出其宗教或神学的观念。丹铎神庙本身便是古埃及人对自然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比如神庙的基础上雕刻着古埃及的纸草书以及莲花,并突出尼罗河之神的象征地位。竖立在门廊前的两个圆柱,仿佛被盛开的莲花围绕的两捆纸草书。
石雕是最能表达宗教信息的方式,神庙外墙上雕刻着罗马皇帝向神明祭奉贡品的图景。这些雕刻一方面极其鲜活地再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服饰,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古埃及人高超的雕刻技巧。石雕采用凹陷雕刻法,这样的作法源于埃及充足的阳光照射,阳光照在浮雕上,其留下的阴影通过凹陷的边缘,构造出人物的轮廓和棱角。
这座神庙,虽比不上金字塔,也算是埃及的瑰宝,又是怎么到了美国呢?
1963年,举世瞩目的阿斯旺水坝建设工程将导致尼罗河的水位上升,将导致包括丹铎神庙在内的大量埃及文明遗迹被河水湮没。国际社会的文物保护专家聚集在一起,商量怎样将大部分瑰宝保护下来。许多遗迹被整体迁移。这次事件甚至促成了后来的世界遗产组织的成立。为了感谢美国在其中作出的贡献,埃及政府于1965年决定,将丹铎神庙赠送给美国。
美国当然欣然接受。神庙被暂时分解,总共800吨的材料被分装在640个集装箱中,运送到了美国。按照最初的计划,神庙将被置放在华盛顿或波士顿的河畔,以露天方式呈现给公众。但考虑到神庙主体的砂岩容易受到风吹雨蚀的侵扰,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于1967年,在一系列听证会之后,决定将其永久陈列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经过十年的建设,丹铎神庙在1978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获得了新生。
明轩
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有一处独特的院落,曰“明轩”。这座院落以苏州“网师园” 的“殿春簃”为蓝本建造,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调,内设明式家具。整个院落占地400平方米,外观以中式的灰白为主调,优雅大方。
殿春簃是网师园中一座独立小院。“殿春”出自苏东坡的“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殿春簃景观内容丰富,但空间感并不逼仄。明代庭园和后来的清代院落相比,更为工整、简洁,这一点在殿春簃中有充分的体现。
以殿春簃为范本建造的明轩,保留了原院落的所有精华元素。但由于院落本身的仿造性,和整体搬迁的丹铎神庙还是有所差别。如果说丹铎神庙是埃及灿烂文明的直接物质见证,那么明轩则更多向美国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古代中国,文人官员的生活世界往往两极化,白天在官场谨小慎微、唯唯诺诺,闲暇时间又需要将这种谦卑的情绪释放在对山水的寄情之中。这就影响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既追求全然的自然山水,又要触及内心,打造一种刻意的闲适世界。
明轩极好地表现出一种刻意的自然化的精神世界。只是不知道美国人是否能够领悟这种文人境界。对美国人而言,明轩的建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内涵。
上世纪70年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购买到了一批明式家具,计划陈列在东亚艺术馆中。博物馆的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阿斯特夫人认为,应该建造一座中式庭院以给这些家具一个真正的家。经过多方沟通和协调,大都会博物馆成功获得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建委的支持,并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以网师园的殿春簃为蓝本,建造一座明式庭院。
项目洽谈期间,中美甚至还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工程队正式赴美的时候,中美建交已经一周年。因此,这座庭院的建造过程,也见证了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不知可不可称之为“园林外交”。
因为工程的政治意义,用来建造庭院的材料是从四川特批调运的几棵珍贵楠木,而砖瓦则全部以传统工艺在陆墓御窑烧制,每块砖上均有“御窑”印记。1979年10月,193箱“明轩”的工程构件从上海运往美国。从1980年1月开工,到完工只用了5个月时间。1980年6月11日,明轩正式向公众开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