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发现7万年前古人类建筑遗迹
2014-04-30 09:58:53 来源:时代商报 已浏览次
知道吗?早在7万年前,沈阳人就已经开始尝试自己盖房子啦!与同时期中国华北地区泥河湾遗址出土的文物相比,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发掘出的精美切削器和挖掘器更能向世人证明,沈阳人早在1.5万年以前就具备很成熟的石器打制技术。
昨日记者从沈阳市政府了解到,通过两年的考古发掘,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得到了重大发现,而这,也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到了距今11万年左右。
在地下4米以上发现5个旧石器时代文化层
据了解,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一道,先后两次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中,工作人员在遗址中发现了5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并通过光释光测年以及沉积学检测分析,确定其年代为距今1.5万至11万年。“发现的这5个旧石器文化层,确立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并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到了距今11万年左右。”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队队长、旧石器考古发掘队领队付永平告诉记者,“我们挖掘最深的地方已经能到地下6米多了,但事实上,在地下4米以上的部分就已经彰显了这一遗址的文化序列。”
那时的沈阳人已经会“建房子”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考古队员在对农大后山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组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它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对间距在4米左右。据相关专家推测,这有可能与古人类在野外搭建的窝棚式建筑有关。这表明,那时的“沈阳人”很可能已经会建房子了!
“我们测定该遗迹的年代约为距今7万至7.3万年左右。”付永平告诉记者,“本次发掘出的多层位旧石器文化层及古人类建造和使用的建筑遗迹在沈阳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露天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这也填补了沈阳地区以往没有确切层乃至东北地区的露天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这也填补了沈阳地区以往没有确切层位旧石器发现的空白。”
旧石器考古发掘队另一位负责人方启也告诉记者,从以前国家发现的较为著名的遗迹上看,好多都是与山洞有关的,例如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等等,由此而来,不少人也一度认为距今10万年左右时的人们应该是住在洞穴里的。“但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也许那时的人已经开始或尝试着给自己建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尽管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但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石器打制技术很成熟
据了解,考古队员们还在农大后山发掘出了620余件各时段古人类加工和使用过的打制石器,如手镐、盘状石核、砍砸器以及刮削器等。方启告诉记者,从学术角度看,这620余件石器工具的加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这反映了从距今11万年至1.5万年左右,古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已经逐渐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与此前发现的华北地区泥河湾等同时期的遗址相比,农大后山遗址显示,当时这边古人类的加工意识相对更加明显。”方启告诉记者,“此外,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存的研究,是目前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点。通过我们的调查,在沈阳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中,有距今1万多年的新旧过渡遗存,它更接近7200年左右的新乐文化。这些文化遗存的发现,对于探索沈阳历史源头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发掘初期时已经在地表发现了部分石器,随后,他们在离地面一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石器,而这也证明了地表石器是后来在耕作时被翻上来的,并不是因迁徙而来。
日后将建旧石器时代考古博物馆
为了保护遗址,如今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将考古发掘现场回填,并与沈阳农业大学一道,在原址上建起了果树试验园。“2012年至2013年,我们仅仅对考古现场做了两次发掘,可以说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下一步我们将制定详细的考古发掘规划,并编制详实的文物保护方案。”方启告诉记者,“预计今年起至2016年这段时间,我们将对遗址进行后续发掘,随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待发掘结束后,我们将邀请专家对考古发掘收获进行论证,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将与沈阳农大一道,在合适的地点建设旧石器考古专题博物馆。”
【直击考古现场】
问: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
答:颇具戏剧性的偶然发现方启告诉记者,这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颇具戏剧性。“在调查时,我和付队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到了农业大学后山的位置,当时刚好开春,农民翻地翻出的土刚好把埋藏在土壤层中的,我们想找的东西翻出来了,当时我们欣喜若狂,但我们依然不敢肯定地下是否会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随后,付永平向记者表示,除了在地表发现石器外,考古人员还在管道沟断面上发现了石器,通过专家认定,这些东西的历史都在1.5万年以上。“后来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请,2012年8月,我们对遗址进行发掘,随后我们就发现了5个文化层。2013年,我们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发掘规模,后来就发现了人工建筑遗迹。” 
责任编辑:小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