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两处摩崖造像:系汉传佛教研究珍贵资料

一号摩崖造像(局部)。 银福忠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号摩崖造像(局部)。 银福忠 摄

 

二号摩崖造像。 银福忠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号摩崖造像。 银福忠 摄

 

  20日,记者从四川阿坝州理县文体广新局获悉,四川阿坝理县境内发现两处摩崖造像。经阿坝州、理县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和勘测后,初步确定理县古尔沟镇古尔沟村古尔沟组的石刻佛像为摩崖造像。

 

  据了解,其中一号摩崖造像位于二级台地山脚密林处,当地人谓之“查摩”(地名,藏语音译)的地方,凿刻于一座不规则四棱锥形的自然岩石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8′27″,北纬31°30′15″,海拔2287米。岩石突出地面约3.5米,岩石中间有纵向的自然裂缝。凿刻者因石制宜,在正面、右侧面、背面共刻有造型不同、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9龛佛像。二号摩崖造像凿刻于杂谷脑河东岸的天然崖壁上,距地面高约4-5米,崖下即为连接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茶马古道之西山大道。

 

  二号摩崖造像因伫立在崖壁之上,且其下方灌木丛生,暂时无法近距离调查。通过在对岸的远距离观察,该处摩崖造像只有1龛造像。方形龛,龛内横向并排刻有三尊佛像,应为“三世佛”,且造像东侧10余米的岩壁上有“石鼓”(当地人的称谓)图案。两处摩崖造像相距约1.5千米,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悉,古尔沟摩崖造像,是杂谷脑河流域首次发现的汉式造像,也是岷江上游为数不多的几处造像之一。它为研究汉传佛教在杂谷脑河流域的传播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基础资料,对于了解岷江上游地区唐宋时期佛教传播、佛教造像艺术、西南丝路上的宗教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