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修文物的能工巧匠有多少?
漫画 王建明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近日介绍,全国受重度腐蚀的文物数量目前是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其保护措施第一位还是改善其保存环境。馆藏文物修复工作面临瓶颈制约。(2月25日《北京晨报》)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230万件馆藏文物重度腐蚀非同小可,修复面临瓶颈亟须突破。假如损毁文物不能得到有效修复,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或将化为云烟,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回望历史倚栏凭吊将会“无枝可依”。
众多馆藏文物遭受重度腐蚀的现状,折射文物保护不力尴尬。一则表明维护资金、技术不够雄厚,专业人才非常薄弱;二则凸显文物维修专业仍属“冷门”,尽管国内已有近三十所大学开设有文物修复专业课程,但实际上生源难招,这从其录取分数线偏低而报考者稀少可见一斑,亲朋好友、邻居、同事及其子女鲜有听说谁报考此专业。
文物修复遭遇困境甚至受冷落的深层次原因,一为政绩浮躁症。主要表现为掌握公共资源者对那些显性的或彰显形象面子的工程,表现出强烈追逐欲望,而对那些即便做了上级不察、民众不知的事情了无兴趣。文物修复与维护虽是不朽功业,终归只是不容易显山露水的东西,投钱再多也没有多大响动,于是管理者缺乏青睐它的原动力。二为社会功利病。“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从脱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两年半,而尺幅比较大的丝织品的修复就要更长时间”,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化时代,没有多少人可以忍受长久寂寞心无旁骛经营如此“慢工出细活”。我们显然不能将文物修复不力怪罪于文物修复人员未能宁静致远,毕竟他们“修复也为稻粱谋”,当现实很是骨感,即便丰满理想也会逐渐消瘦下去。
文物修复保护是一项恒久工程,必须要有可持续人才支撑。当前文物修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高等院校文物修复专业显得冷门,难以吸引“科班人才”矢志不渝;而民间掌握修复技艺的老艺人许多年事已高,部分技艺面临失传风险。要做好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实施文物修复人才“抢救战略”。一方面,应将已经取得权威资质认证的现有民间文物修复技艺传承人,纳入文物修复特殊人才范畴,从特殊贡献劳务报酬、专业人才津补贴等方面给予善待优待,使其摆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窘迫状态。另一方面,加大高校文物修复专业人财物投入,定向培养各类文物修复专业人才,使文物修复后继有人。此外,还应总结记录当下文物修复遇到新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与时俱进对高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教材予以修编,使它能够更好指导文物修复实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