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陷信任危机 回归“国宝”该放哪
法国《欧洲时报》近期文章称,一百多年前,中国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让“国宝”尽早“回家”成为数亿中国人及不少海外华人的夙愿。即将从挪威回归的圆明园石柱该放置在哪里,引起舆论和媒体的争议,归国石柱不放圆明园放北大的行为也被指未实现“真正的回归”。为何一桩对中国而言的好事,却引来一些“变了味、走了调”的争论呢?
文章摘编如下:
这跟主人公的身份不无关系。事实上,爱国人士慷慨解囊送流失文物回家早已不是新鲜事。2007年,澳门赌王何鸿燊斥巨资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捐祖国的义举更是赢得各方称赞。而此次的当事人则为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集商人与诗人于一身的他此前便已是话题人物。他的名字一直与 “争议”二字联系在一起。且与何鸿燊早已有着“收藏界的义士豪侠”的美誉不同,黄怒波此前较少活跃于收藏界,因此被疑借此炒作也并非“空穴来风”。
至于黄怒波选择将石柱捐给北大而非圆明园,则暴露出国内文物保护水平陷信任危机的尴尬事实。对此,黄怒波自己的解释是不相信圆明园能保护得好,只相信自己的母校。北大能否不辜负黄怒波的这番信任尚不可知,但近年来圆明园、故宫等地的文物屡屡传出失窃或被损,却是不争的事实。去年,香港知名影星成龙将自己收藏的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引发争议,也是对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失望后的“忍痛割爱”和“用脚投票”。
而各方争夺石柱,对于具有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承载精神价值的文物而言,自家人的利益纠葛,面红耳赤,多少有些亵渎纯粹,遗人话柄。
不管黄怒波是否真的出于炒作动机,也不管其安置文物的方式是否得当,送流失文物“回家”是一件好事。天下做好事者,多所留名,纠结于动机,用功利化的思维,去揣度用心,站在道德高地,作出审判,无疑是容易的,也几乎是无解的,中国古人说,“清者自清”,只能交由时间评判。只是,当一件好事,充斥非议,是谁在笑?又是谁的悲哀?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