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照片造假为申文保

      一些古村落为了申报文保单位,将古村照片上的现代痕迹P掉。前日,在“2014年广东(花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现有古村落保护观念错位,重外壳轻文化习俗。

  “造假成了习惯”

  在论坛上,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邓启耀透露,广东一些古村落在申报文保单位的材料中有造假行为,例如在上报省相关部门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上,东莞某古村落的全景图,正中白瓷砖贴面的“公社食堂”(现为老人活动中心)不见了,由它两侧祠堂ps的“孪生”兄弟占据其位。

  “一些古村落在上报材料的照片中,进行修改,P掉现代的痕迹。”对于这种造假行为,他表示,“其实不造假并一定就评不上,但造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花都古村落“空壳化”

  前日,广东省文联和民协有关领导,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省各地文联、民协代表近百人齐聚花都,对花都区塱头村、茶塘村等古村落进行了实地考察。花都区16个古村落,是广州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村落群,但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由于村民大量搬离空心化而成为“空壳”。

  在花都最负盛名的古村落塱头村,400多处古宅,如今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居住在其中。因为现代城市的基本公共建设并没有走古村落,老村没有现代地下排污系统,没有抽水马桶,没有路灯……缺少这些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居民当然不会选择在古村内居住。

  “没有人的古村落只是空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和邓启耀教授等都认为,“只是空壳,没有人居住的古村落不算活着。”保护古村落不单是要保存一个外壳,而是里面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

  “政府主导的保护,通常钱的最大头是花在建筑外壳修缮,在古村落生活方式的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少。”香港大学建筑学博士谭金华指出,现有古村落保护观念上的错位,“文化遗产保护意义在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同与感动,不在于古建筑有多么华丽。”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