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之余——冯钟云的戏曲国画作品浅析
冯钟云 大汉风 70 x 180 cm 2013
冯钟云 梦幻舞台 70 x 180cm 2013
引子
熟悉冯钟云的人会知道他是老美院(王府井时代)国画系花鸟专业1987级的独苗,经历过1988年秋冬那场著名的集体行为艺术《包扎长城》,1989当代艺术大展以及那年春夏之交的学生事件,大三时和工作室主任张立辰先生等五人在西三环中国画研究院举办花鸟画小品展,也探索过冷热抽象在国画中的表达,毕业时在美院画廊举办个展,并且毕业创作被留校收藏。
在艺术方面鲜为人知的是他考入央美前在北京珐琅厂(相当于中专技校)工作了四年,擅长掐丝,对整个景泰蓝的工艺了如指掌,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某些工艺美术大师的高度。考学的预备一方面是每周两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向王胜军(音)老师学习,时有1985年《南瓜写生图》入选80年代中国画展作品并被中国美协收藏;一方面是先前从珐琅厂考入中央美院的工友的认真辅导。
出人意料的是他在网络上“武术家,武术教育家”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国画家。昌平辛庄十余亩地的工作室区域中有四亩地的露天武术教练场,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设备一应俱全,也有百余平米的室内练武场,墙边也矗立着各种武术器械。他还是当地公益文化的最大支持者,“辛庄艺术节”刚刚落幕了第三届;至今有百余个家庭参与的“南山华德福学校”也是他积极帮助引进的。
戏曲的画作
“京剧”是最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特别是对于长期从事文化交流的专业人士而言,深知其冲击力和影响力,也会常常看到因为所传递的信息过于肤浅而造成的观者轻视和困惑。在中国艺术界,以京剧(乃至戏曲)为元素的画家不计其数,但真正对文化把握和艺术传递有作用的少之又少。细数百余年来以绘画为手段,且真正对艺术发展有贡献的或许只有林风眠(1900 -1991),关良(1900-1986)二位。就风格而论,他们都采用了程式化、符号化的造型方法,颇似西方的现代艺术和中国的民间艺术。
而冯钟云的戏曲主题创作不是对传统戏曲的形象、色彩及动作的表层借鉴,而是采用“大写意”的国画手段,色彩上也主观选取了最具中国特质的“红(或蓝)、黄、墨”,造型上强调概括和浓缩。代表作有《红戏》和《蓝戏》系列,画面色调非常整体,气息非常生动,传达的意境和场景感非常鲜明,最大的作品为丈六(720x540cm),一般者为六尺整纸(180 x 97cm),小的多为“长斗方”(90x70cm)。用他自己的话讲,作品的要点是“把脸提炼出来,注重开脸,吊眉,嘴型和神态。”自2008年《粉墨登场——中国戏剧人物水墨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展以来,连续数年均有新作产生,形成了极具辨识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主题之一。
冯钟云说,“中国画的核心是书法,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以‘线’为主要造型基础的艺术,线的质量完全可以决定甚至判断整幅作品的水准。……我的大写意是把中国传统元素换成个性化元素,把民族符号变成个性化的世界符号,把传统的笔墨写意变成我特有的写意形式,打破传统的笔法构图,大胆落笔,细心收拾。采用减法达到极致,用最简表达最丰富,从传统穿越当代。”所以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当然包括戏曲主题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因为传达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就变化一种绘画手段,而是更加认真地思考和凝练国画语言的高度,在戏曲和国画之间寻找到一种契合和升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冯钟云 中国戏 498 x 192cm 2010
作品的高度
冯钟云认为“水墨画不求写实的逼真性,而是追求意象,表达情感而获得自我娱情的精神感悟。它源于中国古老的儒、释、道传统哲学。忽视明暗光影、色彩变化,而是借助灵活飞动的线条、挥洒自如的笔墨,创造一个饱含创作主体情感和意志的独特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气质,自然,浪漫,含蓄,内敛,安静,祥和。”艺术理论家郭雅希评论到:“我们从冯钟云的《彩墨》系列看到了中国‘逸品’的意象所不具备的抽象‘表现’,从‘动物’、‘戏剧’、《大汉风》系列看到了‘逸品’的意象所不具备的鲜明、强烈的色彩和浑朴雄健的气势;还看到了一种东西方的意象和‘表现’相贯通的,与画家自我生命体验紧密相关的鲜活、率意、豪放、辛辣、苦涩的理想化的英雄主义情结。这种‘情结’是一种带有鼓舞性的,远远超越了‘逸品’意象‘自娱”自乐的和表现主义自我宣泄的,画家一直向往的精神主导。”
至于“戏曲”主题创作缘起,冯氏的讲述非常真诚和朴实,带有深深的思考和轻巧的切入,完全不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的宏大气魄。他说到,当他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进行专业学习的那个年代,正好是电视开始走进大众生活,幻化了长久以来的15瓦白炽灯泡,夜晚一片漆黑的生活印象。荧屏中短短十几分钟的“动画片”是孩子们最为盼望的快乐时光,而他的爷爷是位真正的戏迷,若有戏曲节目则宁愿用五分钱(可以买两根冰棒)“收买”孙儿,换来自己目不转睛地欣赏,咿咿呀呀地唱和。而冯钟云实在不喜欢戏曲,在疯狂玩耍和盼望结束的回眸之间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成年后的艺术表达和文化选择时关注了这个代表性的元素,并且留下了自己“美的一瞬”。所以,兴趣聚焦和线性思考的持续延伸是艺术主题选取的一条路径;而文化浸润和元素提炼的蓦然回首也是中华文明中常见的思考方式。
后记
采访冯老师是在7月初,那时的北京正在上演“欧洲蓝”。他刚从澳门回来,只有两三天的停留。工作室位于昌平十三陵水库附近的辛庄,单听“果满地”的名字就知道周围的氛围。院子内设计了完整的水系,养有游鱼、孔雀和猫狗,果树林立,花草繁茂中,数个学生家庭一起学画、练字、刻印、习武,完全浑然的自在生活。言谈中冯老师非常感念那个年代的美院先生对教学的倾力,对学生的呵护。四年严谨的教育,大量的临摹、写生和创作,掌握了艺术原理,熟悉了创作方法。他喜欢吴昌硕、任伯年,也创下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他习惯早起画画,下午收拾,晚上喝酒。具体而言,起床后操练各种桩法,拉架子,活动筋骨半个多小时;吃完早饭画两三个小时的画;下午收拾作品,作为作品的整理和调整阶段,有一个月以前的,甚至更早的,直画到满意或者不满意。我们还聊到了他的童年,练武、学画的经历,特殊年代的观感和历次“艺术生涯”的转型。看到他身体中蕴含的力量和作品中传达的气象,数个主题创作中一贯的美感和美学,想到了“梨园行”的一句老话:“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是的,作品里一招一式的亮相,真能掂出其中的分量来。
责任编辑:小明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