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推动艺术理论发展

  本期艺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

  “当代艺术的写作远远滞后于当代艺术的创作情况,所以前者的薄弱不能归因于当代艺术存在的模仿、重复等弊端。”

  最近我作为初评委参加了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颇有感触。在此之前,AAC评选的“年度艺术出版物”定位有些模糊,去年当选的《元画全集》固然是极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但并不是对当代艺术界有巨大影响力的文献或翻译著作。当今艺术圈对当代艺术的写作、对本土的研究梳理得太少。

  而今年,这个奖项定位于对中国的本土当代艺术的研究和梳理得历史和批评书写,相比往年,这个方向显然是明确一致的。此次最终选上的五本出版物都是围绕本土当代艺术的写作,其中三本的作者是外国人或美籍华人,只有两本是本土作者所编著,其中一本是我与其他同伴汇编的刊物;另外一本是一位文化学者对于上海现代艺术资料的梳理和回忆。

  总体上,作者、编者们已做出了努力,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反映出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写作依然薄弱,因此最终年度出版物奖项并没有评出大奖,只有提名奖。这对于艺术界是一次提醒,也是一个激励,鼓舞我们要去做更多的工作。

  目前,当代艺术的写作远远滞后于当代艺术的创作情况,所以前者的薄弱不能归因于当代艺术存在的模仿、重复等弊端。中国当代艺术近几年的发展成绩并不错,而写作不是没有成绩,只是不太显著。这主要是几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产于高速运转、集体繁忙的状态,被“卷”入其中的学者、批评家、策展人还没有心情、精力做理论上的梳理。

  二是当代艺术需要现场的经验、在场感,只有介入其中的人才能对情形有足够的了解。但这是个矛盾,如果介入其中,有自己的体验,又可能存在无法反观或没有独立性的问题;如果不介入,评论起来往往隔靴搔痒、不明就里。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和策展,往往“边策边写”、“边写边学”,并没有系统的准备,不像西方的批评自有系统,对艺术现象做出有学理的判断,并形成自己的批评方法论。

  当然,不能否认学界近几年也着力进行改变、走向完善。目前写作与创作紧密相关,但又不是引导创作的关系,而中国当代艺术反倒能刺激批评写作。以前艺术史批评的发展也是如此,新的现象出现,批评家认为无法解读,但后来对现象进行归纳、提出新的见解,发现这些曾经不被容纳的现象是艺术史新的推动力。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