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无需被技术局限

      本期艺人:艺术家、深圳大学教授隋丞

      我的作品是先由自己创作、再由观众为我完成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解读,而这种解读也是属于作品的一部分。

      我从事版画创作已经有30多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再创作版画。其实对于我来说,版画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手段,因为科技进步而出现,也将因为科技进步而继续往前发展。艺术家无需被技术局限,无需强调画种的界限,无论是版画、油画、水墨、行为、装置、实验戏剧等,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手工的和高科技的手段,都是好的艺术手法。

      有人说我的艺术很抽象、难以理解,其实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一个抽象主义者。我表达的是社会发展及我对社会认识的直接关系,只是我并没有用视觉真实去表达这些想法。

      人和城市的关系是一个明晰的概念,而如何变成自己的创作方向,就是我一直思考的重点。我原来喜欢从传统中找到艺术符号,最终选择水的符号,是因为我不会游泳,而且一直学不会,当放弃学之后,与水之间产生了距离,反倒对水有更多的想象,并关注人和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变成了一种语言。就像人和城市之间也存在距离,需要跳出来远观才能看清楚之间的关系。在思考人和社会的问题,我通过使用大量交通标识和路的走向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由和限制的思考,这也变成我作品中重要的符号。

      在我看来艺术有两种,一种是给人愉悦感的,可以被通俗称为“画什么像什么”的,另一种无需讨论像不像,而是讨论能否开拓观者的思维的,让他们的想法产生变化的。我想我应该属于后一种,所以我把自己的艺术符号放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无论是私密的或者大的公共空间,希望以此探讨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以前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创作、观众体会,能有体会就感受深刻,没有体会就只是看热闹。而我的作品是先由自己创作、再由观众为我完成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解读,而这种解读也是属于作品的一部分。比如我作的《偶像》,所谓的“偶像”是有一个具体的形象,但是我的偶像是没有任何标志,只是一个人形,所以“偶像”是什么,“偶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在里面看到自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