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极端组织毁坏伊拉克文物 是全人类悲剧
2015-03-09 22:58: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已浏览次
两周来,在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两河流域文明中富于代表性的文物或遗址接连遭到“伊斯兰国”武装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的洗劫和摧毁。
在摩苏尔博物馆,他们手持大锤和电钻,砸毁沉静肃穆的雕像。在尼姆鲁德遗址,他们掠走能变卖的文物,然后用炸药炸、用推土机夷平。在哈特拉古城——伊拉克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密布铭文的高墙、轩敞庄严的宫殿,遭到无情洗劫和毁坏……在21世纪的今天,古老文明竟罹此中世纪式的浩劫,令人痛彻心扉。
这是全人类的悲剧。诚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6日发表声明所说,“伊斯兰国”这种故意毁坏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行为,代表对全人类的攻击,构成了战争罪。
而这样的悲剧,很可能仅是开始。伊拉克考古学者哈姆达尼说:“伊斯兰国”的意图是“摧毁伊拉克的文物古迹,每次摧毁一处”。目前,伊拉克登记在案的上万处古迹中,约1800处位于“伊斯兰国”占领区域,那里的艺术瑰宝不计其数。
“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为什么挥动大锤砸向古文明?他们声称,这是因为这些古代雕塑和宫殿违反了伊斯兰教义。但事实上,在极端的宗教旗号背后,隐藏着冷酷的实用主义。两河文明历史悠久,文物价值连城。曾经,两河文明亚述时期的一块浅浮雕拍出1190万美元“天价”,而这块浅浮雕还仅是一块巨大浮雕装饰的一部分。有报道称,“伊斯兰国”洗劫博物馆和古城遗址的一大目的,是为了走私文物以换取暴力活动资金。
从斩首视频到毁坏文物,“伊斯兰国”一再击穿文明社会的认知底线。此次文物横遭摧毁之可痛可恶,还在于这是蓄意而为,故意挑衅,将摧毁文物视作向国际社会示威的工具。
文物有价,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遗产无价。文物无言,但文物背后的故事却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拥有世界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第一部法律……这就是为什么,伊拉克旅游和文物部发表声明谴责说,“伊斯兰国”不仅挑衅全球良知和人类感受,而且“正在试图消灭伊拉克的历史”。
文明之营建,备经艰难,而其消逝毁灭,往往只在旦夕之间。特别是当文明的底线被击穿时,所产生的剧痛,堪比撕裂血肉。
摧毁文物,抹煞过去,不仅挑衅人类良知,也会使人们看不清自己在现实生活的位置,看不到自己在未来世界的前途。当极端暴力分子挥动大锤砸向古文明,他们也同时将大锤砸向了人类良知和现代文明。这不仅激起世界舆论的公愤,也将加速施暴者的失败。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