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峰:国际性艺术节的“普及化”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走出国门,参加各类国际艺术活动。日前,新华网新加坡频道就目前国际性艺术节呈现出的特点对“歌韵东方”国际合唱节筹委会主席、新加坡皇廷文化交流机构行政总裁吴明峰进行了专访。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您觉得目前的国际艺术节呈现出什么新特点?

      吴明峰:信息时代正把国与国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而艺术本身就没有国界。因此,目前的国际性艺术节正经历一个“繁荣时期”,算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呈现的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平民化、普及化。以前很多人谈到去艺术节表演,总觉得那是专业艺术人士的事,和我没关系。而现在,很多艺术节都调整定位,希望能让更多普通艺术爱好者参与进来,成为全民共享的盛宴。于是我们看到了企业员工、退休老人、甚至学龄前的小朋友,很多都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艺术节舞台上的主角。而各国政府也鼓励大家多去参加这样的国际性艺术活动。比如新加坡学生在参加完一些国际艺术节后,就能在申请本地大学时获得教育部门认可的课外活动积分。这不仅使本国年轻人的艺术水准能得到提高,也使各项艺术节中注入了更多青春元素。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人们参与国际性艺术节的热情越来越高,您认为艺术节中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强化的?

      吴明峰:每一个艺术节都有其独到的鲜明特色。我很欣赏、也一直努力在做的一方面就是把文化艺术和学习提高融为一体。具体来说,就是在艺术节中加入更多教学内容,使参加者不止是来比赛、和同级别艺术爱好者的交流,而且还能直接接受这一领域内艺术大师的指导。我们分别在马来西亚主办了12年的“21世纪国际艺术节”,在中国杭州、苏州、台中、宜兰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地举办了7届“歌韵东方”国际合唱节,都是这一模式的践行者,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像下一届“歌韵东方”国际合唱节我们请来的是立陶宛音乐家米思金尼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可能很难有与他们直面交流的机会,而现在艺术节的国际化、互联性就让我们有机会请这样的音乐大师对艺术爱好者进行面授,甚至可以根据艺术爱好者的个人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讲授。这样可以让从世界各地前来参加艺术节的个人或团队真正在艺术修为上得到一些提高。我们希望国际性艺术节不仅是一个竞争、表演、交流艺术的舞台,同样成为一个能够聆听到目前世界最领先艺术趋势指导、并帮助自己在实践中提高的国际性课堂。这一活动我们也会一直在新加坡举办下去。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目前中国有很多孩子从小就走出国门,走上国际舞台,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吴明峰: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教育正与世界接轨。近年来,家长和学校对于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我认为艺术教育不仅包括艺术技能本身的提高,同时还包含了对孩子艺术鉴赏能力以及舞台风格的培育。所以我们看到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参加到国际性艺术大赛中。

      相对于获得一个好的名次或奖项,我觉得有两方面更为重要。首先是孩子们能在这些赛事中直接、近距离地接触到西方艺术,特别是他们同龄人演绎的一些东西更能在孩子的心灵中得到共鸣。比如上一届“歌韵东方”国际合唱节,一支在新西兰国内获得过前三的中学生合唱队前来参赛,就和中国的参赛队伍有着非常深入的互动学习。据我所知,双方在回国之后还保持交流。西方艺术的融入,对孩子们在今后艺术道路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第二方面是对于孩子舞台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些孩子的艺术水准很高,但上台表演时容易紧张,发挥不出应有水平。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时,甚至上学前就送上国际舞台,让他们经历下“大场面”。比如我们艺术节的表演有近四千观众观看,孩子们在这样的舞台上表演过后,再经历其他的场面就不容易怯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