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息流淌的东西方艺术画卷

      不同文化背景出产不同的艺术,在碰撞之中必然产生种种不同的态度与观点。于西方而言,自1550年始的西风东渐,是以基督教传化教义为核心,艺术交流仅仅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它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东方,中、日之间巨大的国情差异导致两国政府、文化人士对西方艺术的态度存在巨大不同。在东进与西出之间,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艺术,然而艺术是奇特的,它需要创意、需要灵感,而新鲜的技巧、不同的风格、异域的元素,又总能激起人们新一轮的创作热情,东西方艺术就是在这样彼此排斥、借鉴、学习中实现渐变,但即使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东西方艺术也未完全融合,各自的文化底蕴仍为其艺术奠定了底色。

      日本是亚洲一个奇特的存在,就像一个小豆点,但却在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翻云覆雨,在艺术领域亦不例外。从前效法中国画风,虽描得几分形态却无法沉入那一片空灵唯美的世界,在其精巧细致的画风表象之下仍有一种深藏的野性,从这一层面,我认为日本只能算是中国画五十分的学生。日本由于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而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的艺术家是虔诚的,在师法西方艺术之时,有种全然接纳的胸襟,总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付诸到行动上就是学习时的勤力,有种学到极致的精神。但精神并不是现实,东西巨大的文化差异,同样注定日本也仅能是西方五十分的学生。在师法西方之时,日本的心态亦是复杂的,既有想提升自己的急迫,又有担心异域文化动摇执政根基的恐惧,以致日本这个“世界晚龄期养育的孩子”在政治上、艺术上表现出若即若离,反复开关自己的文化大门。这虽令日本错失了几次艺术长足发展的机遇,但也渐渐形成了日本独特历史环境下的独特艺术,成为中西艺术隔空喊话的变音器,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碰撞的试验场。日本虽然是中国和西方各50分的学生,但加在一起便是一百分的日本,日本画作在世界范围内仍有着极强的辨识度。

      在400余年前的中国,在繁华热闹的盛世表象之下已然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自以为的天朝上国在政治、文化上固步自封,自傲自大,面对西方艺术,只当做是个“西洋镜”,是技而不是艺,它更多地被锁在宫庭之中,虽然洋听差为中国宫廷奉献了不少唯美艺术品,也教出了一批宫廷艺师,但它们很难流入民间,导致其文化影响力扩散缓慢。至18世纪,当西方艺术在中国宫廷日渐势微之时,外国的商人在中国广东沿海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但可惜的是经从此路进入中国的西方人多为商人,他们影响了沿海的技师,投其所好制造了一批半中半西的工艺品,却没能影响中国文人画家的传统作画方式。从这一方面来讲,中国文人的文化自尊既在长时间内保持了中国画风的纯粹,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令中国画题裁较窄,虽内韵丰富但在外观上却疏于变化。直至现代,中国一批文化开明人士在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之后,才慢慢敞开了艺术上接纳的襟抱,画风上呈现较大的变化,但细心观之,流动于画面之上的水墨技法仍为这些画作打上了深深的中国印。

      西方对东方的艺术所持的种种偏见,亦在数百年时光中无法散去。中国画是属于文人的,画家的精神境界超脱出了简单的物欲需求,他们借画以言情言志,画笔之下重在精神、气韵,既师法自然又取道人心,与西方重在立体空间感、重在真实度的写实画风完全不同。如果用欣赏西画的眼神,从逼真度、光线度来看中国画,便如同戴错眼镜对错焦,一幅意趣盎然的中国古画会顿失风采。这也恰是“戴错了眼镜”的西方画师对中国艺术颇有鄙薄之词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