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晓春: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
2014-10-30 11:51:44 来源:艺术中国 已浏览次

2014年10月23日晚六点半,“2014直面名师系列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红椅子报告厅开讲,本场讲座由设计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的缪晓春老师主讲,透过“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与现场同学进行对谈及交流。
“在数字艺术创作的很多方面,你们是我的老师。”讲座一开始,缪晓春即这般说道,不愿将学生视为学生,而视之为独立艺术家的他,选择以一半时间展示自身十余年来的创作历程,并留下另一半时间,与现场学生真正“面对面”的互动。
自称至2002年仍不谙计算机之开与关的缪晓春,于艺术之道中,探索当代新工具予以创作的诸多新可能性,以及不同媒材之间,相互转换的意义,由摄影、三维计算机动画,直至绘画。在前期摄影作品中,他取景于一般实景,并于景中放置一塑料雕像,精细地处理每个瞬间。2004年以降,他透过软件将多瞬间、多焦点合成于一张照片,令图像中含藏故事与情节,留待观者细细参透。
三维影像中,缪晓春阐述了其代表作《虚拟最后审判》,该作灵感来自于平日与学生的聊天。他力求寻找“自后方观看”的新视点,重新理解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一作,从古典中借力使力,在无须重新思考构图与题材的前提下,大胆尝试新手段、新技术。然而,在扭转经典透视视角的过程中,他发觉最后竟无法辨识原作中的基督了,最终,作者选择以东方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维作为精神上地自我支持,并默认它即是数码时代的特点。
绘画创作中,缪晓春将计算机计算出的人体结构、颜色等新视觉效果挪移至纸笔之间,成为新题材、新形象。他认为正是由于其描绘对象是透过计算机软件生成,非客观的存在,方取消作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跨越写实抽象之分,表现别于手绘美感的特殊结构线。在绘画风格丰富多样的当今时代,他深感欲有所突破及创建皆是艰难的,凡是创造出丁点新事物,即具重大意义,亦是自己致力于此的原由。
当下,数字技术已经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每一领域,以建筑而言,缪晓春举例鸟巢就是基于电脑计算的基础产生的新作,其精密结构对于古人而言,在计算上是极其困难,且难以实现的。未来,计算机或将虚拟出任何事物,并超乎今人之想象。熟谙此媒材的缪晓春认为,自己一方面在此享受,同时因而产生迷惑。“我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像古代书法家一出手别人就知道是他,但我一出手可能不是我,而是我的工作团队或计算机。这非常矛盾,它能力强,我想控制它,它能力越强,我控制不了它。”数字时代模糊了艺术创作者与其作品之间直截的联系,这一新现象也是值得再三反思的。
面对数字创作,“我做的工作只是承认它,承认这种变形也是美的。”一如艺术史上,表现主义中的人物,时人虽感厌恶,希特勒政府甚至称之为颓废的艺术,后人仍旧喜爱之,这是基于它依照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而变形,令人们对此凝视再三。对于跨越多媒材与议题的创作历程,缪晓春认为这是基于始终不满意己身的过往之作,同时,他亦鼓励同学们,“一件作品难以达到完美。想结束即结束了,快刀斩乱麻,赶紧进入下一个。就像毕加索进入玫瑰红时期,时过境迁,怎么可能再做出蓝色时期的作品?”只有这样以不辍的自我更递,才能展开更多的新可能,因为“你自己订的目标有多高,最后有可能就是那样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