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行为艺术岂能“哗众取宠”

      10月28日为“世界男性健康日”,每年这个时候,都呼吁整个社会再多一点对男性健康的关注、呼吁每个家庭再多一点对男性健康的关爱……10月12日上午,成都宽窄巷子中,除了有带着相机前来参观的各地游人外,还多了一群不速之客—六名穿着黑衣,戴墨镜和口罩,手举着“男人很累,出轨无罪”牌子的男子。这看似荒谬的“举牌”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再联想最近连篇累牍的男明星出轨的报道,网友对于“渣男”的批判,让多少男人抬不起头?而男人的曙光究竟在哪里呢?

      “这些‘渣男’怎么想的呢?”“他们都没有老婆、女朋友吗?竟敢发表这样的言论!”“这群人真没有道德底线”……宽窄巷子内的“举牌”一上演,遭来周围的路人纷纷谴责。可以看到,这样的行为艺术,遭到了民众的唾弃,令人不齿!

      大约从1995年起,中国的行为艺术开始了对传统艺术理念和艺术本体的全面颠覆。传统艺术对于生机和美的追求受到了讥讽,展示丑、伤害、死亡成为时尚。哗众取宠、匪夷所思也就算了,如今的行为艺术还非要惊世骇俗,在这个浮躁者追求一夜成名的时代,最不缺乏的或许就是所谓的“行为艺术”。这些“行为艺术”者,总是打着艺术的旗号,以惊世骇俗的出格行为吸引眼球。有的在身上涂满白漆亲吻垃圾桶,有的扮成僵尸逛街,有的在公共场所裸奔……诸如此类的“行为艺术”,其实毫无艺术因子。无非就是一种变相的炒作罢了,这些“艺术活动”不仅违背艺术规律,而且违背社会道德伦理原则。

      行为艺术与绘画、小说、雕塑不同,它以人与世界的实在交道来展示艺术家的构想,直接涉及到人对待生命的真实态度,因而要比完全虚拟的艺术样式承担更多的道德约束。现在,行为艺术的道德底线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表面上增加了对行为艺术的束缚,实际上为行为艺术提升自身提供了契机。当然,行为艺术的产生及策划也应源于生活,并且应考虑社会情形及受众接受心理,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如果将怪诞、刺激的艺术表现形式置放于公共场合,不但不能启发人们反思,达到行为艺术的目的,更易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抵触。

      艺术是文化的有机组成,但不恰当的表现行为则会冲出文明的框架,一旦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与公序良俗相悖,那必将成为哗众取宠的小丑,与文明无关、与文化无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