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边界在适度

      武汉的一群学生将美剧《行尸走肉》的画面搬到了地铁站里,30名学生装扮的“僵尸”一时吓到不少人。

      对于像我这样见怪不怪、口味偏重的美剧观众来说,这就有点小儿科了。这些学生的扮相虽然生猛,但离专业水准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比如一个僵尸,大概不会凑到别人面前做一个鬼脸,因为这不符合僵尸的定义。但是吓吓普通市民,似乎足够猛了。

      这种行为让很多人不满,有人质疑这纯属吃饱了撑的,现在的学生是不是过于无聊了;一家形象艺术培训学校拿这个炒作自己,太无耻了。

      我并不十分反对学生们的行为,谁没有年少时,谁没有一段荒唐岁月,扮鬼吓人这种把戏,我们小时候谁没玩过谁没被吓过,我们不也长大了,除了月黑风高之时,哆嗦一下,心里头打几个鼓,也没见谁落下病根啊。

      夸大这种效果,其实也是一种矫情。吓归吓,可非要说这种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效果,似乎也谈不上,个别人反应大一点,完全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用几秒钟惊恐,再用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几天回味,这也是一种乐趣。只要没有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大概谁也不会跟他们较真。大家会意一笑,表达一下对年轻人的宽容。搞形象设计的能似假乱真,说明学到了真本领。

      一个会搞点恶作剧的青年,比终日里眉头紧锁、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要好。一个社会如果连这点恶作剧都容不下,岂不是太无趣了。

      公众不是不能理解年轻人的行为,但不是每个地方对每一个人都能这么做的。不管是吓人、恶心人、寒碜人、愉悦人,这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在丰富大家想象力的同时,也别忘记了自己的行为不是没有边界的。首先你不能去吓老人小孩子,这还真会吓出问题来,《行尸走肉》在电视上放,我可以选择看或不看,可以选择让不让老人孩子看,可是在公众场合出现,谁也没有办法假装没看到。

      同样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地方,你吓吓也就算了,可是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这么做的风险是很高的,上海地铁里一个老外仅仅晕倒在地,前后三节车厢的人全跑光了。这其中,至少有两节车厢的人是被莫名的恐惧吓跑的。一个血肉模糊的人,会引发众人过度联想:是不是发生了凶案,是不是得了什么传染病。如此说来,地铁并不是一个展现年轻人创意、展示自己才能的好地方。引发围观还是小事,引发恐慌进而造成拥堵踩踏,罪过可就大了。

      在主观意愿和客观效果之间,不得不作各种权衡。这是两难,你如果摆开阵势广而告之,似乎化妆就失去了效果,可是你要是冷不丁这么一吓,没准还真会吓出毛病来。这毕竟不是化妆舞会,现代人很脆弱,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对异常失去了抵抗力,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酿成比较大的风波。

      所以,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在惊吓和展示之间找一个平衡。假如有人受不了,你就应该适时停止继续这种行为。对造成的不良影响,该负责的要负责,该道歉的要道歉,毕竟你打扰了别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