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技法之不加研习成画坛常态

      中国画家们的艺术创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轻狂浮躁——甚至有些画家的创作态度可以说是厚颜无耻。中国文化观念之中最为风雅潇洒的书画创作,在许多人的观念与行为中变成了看似潇洒的戏耍与胡涂乱抹,尤其是在最需要功力的写意绘画领域,这种歪风最为盛行。

      究其原因,大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笔墨功力不足,又没有耐心研习补足,却故作狂态,装作高人;二,文化修养不足,既没有什么见识,也没有什么创造力,只好应付了事;三,视绘画创作为儿戏,看似大言炎炎,声如雷霆,实则腹中空空,草包一个;四,功夫用在邪门歪道上,绝不肯对数千年优秀传统下真工夫,却自称创新,动辄以“时代气息”自诩;加上无良评论家们随声附和,造出无数声威,令俗人不懂画者望之如神仙下凡,以为高人,实则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空而已,常常连最基本的笔墨基础都没有。至于笔会之随意涂抹,只为钱财;未下笔却故弄玄虚,蹬腿劈掌,更是随处可见,毫不稀奇。此类人物,在今天的社会上到处可见,特别是我们称之为“跑江湖”的那些所谓的“画家”们尤其如此。

      古人作画,何等慎重!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兴趣不到则绝不轻易下笔。尤其是山水画,动笔之前,先要养性:或睹云泉,或观花鸟,或散步清吟,或焚香啜茗,待胸中有得,技痒兴发,才抻纸舒豪,兴尽则止。所以,未动笔前,要兴高而意逸;既动笔之后,要气静而神凝,无论工致或写意皆须如此。董曾经谈到燕仲穆之山水绘画创作,虽然“以画自嬉”,但“平生不妄落笔,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丘壑。至于意好已传,然后发之”。传说吴道子图画嘉陵江山水,虽运笔如风,一日而就,然登临丘壑、默识于胸足有三月之久。但今日“最熟练”之名画家,却可半日之内涂抹数幅。这种轻浮的“率意”,现在却常常被人视为功夫精湛乃至莫测高深。笔者曾经看一位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在笔会上画一张四尺整张的山水画,从铺纸到完成,只用了20分钟左右。只见他将纸铺好,抓起斗笔,饱蘸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横涂竖抹,随意勾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其作品之粗糙污浊,也算得上前无古人。用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来批评,更是笔笔中的。看到这样的“艺术创作”,让我想起古代那些“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画家们是何等的“迂腐”!出巨资购买这些“名家”笔下垃圾的买家是何等的可悲!后来与一位画界的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居然对此公十分佩服,认为此公才华横溢,当世少见。我听了不仅哑然失笑,笑后更觉悲哀。连学习画画的人见到这样的“艺术创作”都自愧不如,艳羡不已,一般没有绘画基础知识的人更不知道会作何感想。骗术之害人,学画者眼界修养之低下,于斯可见。

      轻薄浮躁的“艺术创作”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今日我们常常见到的各种画坛怪相,在古代同样存在。这些丑陋的怪相及其所制造的垃圾今天之所以难以见到,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但此类邪门歪道却屡灭屡兴,与正道大法相并而生,不可去除,这却也是一件无可奈何之事,至今无解,今后也将无解,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