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
2014-07-17 11:34:13 作者:卓艺梵程 来源:东方艺术网 已浏览次
书者的世界,总是德与道并存,笔与墨共醉。书风的疏密有致,笔墨的酣畅淋漓,总能给观者一饱眼福的视觉享受,朱江老师驰骋在笔墨纸砚之间,其给人一种纵横历史,畅读古书之感。
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皆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而书道之意,更多是讲书者身心合一,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含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其是一壮举。而书法的创立是在文字这一特殊文化符号基础之上,加之历史产生的神秘尊字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毫无疑问是继文字之后创造的又一伟大文化符号,把笔濡墨,沐手净衣;读经作文,敬惜字纸,莫不是最好的诠释,这也是书法的灵魂所在。
“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豪迈的文人气息在古今的颂扬中赋予了一种时代的意义。他用文字直抒胸臆,用灵魂释怀人世间的诸多无奈,而这一点朱江老师同之。千古风流人物的超然洒脱,大江东去的悲欢离合,酣畅的笔墨将这诸多情感一句道破,是悲也好,是喜也罢,道不尽的内心洪流,抒不完的喜怒哀愁,在这一纸泼墨中,将情感留守,让思绪倒流。朱江老师的书法魅力不仅于此,在其书写力道上的轻重有致也让人大为叹为观止,轻重缓急的疏落有致,抬笔落墨间的铿镪顿挫,心中有书道,书道在心中。
书法的魅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书艺的魅力;三是造化的魅力。朱江老师以书道论英雄,人格魅力与书道精神一同凌驾于笔墨之上,得道者归于宁静,而精神则彰显在笔端;艺术本就是一桩雅事,闲云野鹤般的自在从容,梦寻桃源的美好憧憬,观之得于心,得之规其行,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朱江老师的书法承载着艺术的精华,纵横间皆显天地灵气,书艺之魅便在于此;“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述的是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而朱江老师的书法之于泰山则多了一份哲学思想,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种思想的存在,无疑为朱江老师的书法增添了一种神秘,一种来自古今的造化。
常言“书法通神”,这个“神”当然不是六合之外并不存在的神仙,而是指神气,精神。古人云:“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当书家作书时,全神灌注,将全部的精神、情感流泻于笔端,使生动的思绪和感情凝固在作品中,这作品就包含了生命力。思想越深刻,感情越丰富,其生命力就越强,生命力越强的作品,就越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朱江老师秉承传统,力求创新,在书法的国度用自身对于笔墨的执着书写了一段为人称道的艺术之路,愿朱江老师的书法之路越走越畅通。

朱江
朱江,号黑说,生于1975年,北京人,书法师从首都博物馆徐伟先生,篆刻师从北派刻竹第一传人范节庵先生,绘画师从傅震江,王西洲二位先生,9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书法大专班,曾经得到过赵家熹,王宝心,王书杰,金运昌,龚学勤,刘炳森,欧阳中石,白煦,曾祥等诸位前辈指点。于书法境界迷失良久 后机缘巧合,有幸得沈尹墨先生学书有法开悟,悟心执笔,略有所得,可谓书法界上下求索之墨客一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