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星生:万物有灵,玛尼石上的藏人信仰
2014-07-11 10:06:03 作者:朱悦嘉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散布在藏区山间、路口、湖边、江畔的玛尼石刻,是藏区风景中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玛尼石堆的形成源于藏区原始的自然崇拜,此后玛尼石刻艺术应运而生。玛尼石刻的作者大多是藏族农牧民,在放牧农耕之余雕刻玛尼石,民间称为“朵多”及刻石人。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以期祛邪求福。“朵多”们大多未读过“造像度量经”,对神佛形象的描绘更多依靠于自身最朴素的感悟和理解。玛尼石刻,虽然很难跻身于金铜佛像、壁画、唐卡等传统艺术领地,但却并不影响人们从玛尼石刻中领略到区别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朱悦嘉)散布在藏区山间、路口、湖边、江畔的玛尼石刻,是藏区风景中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玛尼石堆的形成源于藏区原始的自然崇拜,此后玛尼石刻艺术应运而生。玛尼石刻的作者大多是藏族农牧民,在放牧农耕之余雕刻玛尼石,民间称为“朵多”及刻石人。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以期祛邪求福。“朵多”们大多未读过“造像度量经”,对神佛形象的描绘更多依靠于自身最朴素的感悟和理解。玛尼石刻,虽然很难跻身于金铜佛像、壁画、唐卡等传统艺术领地,但却并不影响人们从玛尼石刻中领略到区别于寺院殿宇艺术,富有个性和表现张力的民间技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星生告诉记者,玛尼石刻其实就是石刻艺术,最早的石刻在岩壁上进行,雕刻真言咒语和神佛形象。原始苯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灵魂所组成,包括山、石、河、湖、土地、树木,甚至每一块小石头都具有灵性。佛教文化的兴盛,使得人们对神佛热衷崇拜,并发展到从最初在岩壁山崖上进行真言咒语和神佛形象雕刻,到在随处可拣的石头上进行石刻雕塑。
西藏玛尼石刻最终形成于内容多样、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艺术石刻门类与西藏多元的地域资源、文化、艺术的影响相关。像阿里地区,主要石料是卵石,石刻技法就会以减地阳刻为主;卫藏地区玛尼石刻取材于板岩,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同时也综合线刻、浮雕等技艺方式,表现手法非常灵活。玛尼石刻造像没有雷同的,这也是玛尼石刻的魅力所在,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每个石刻都是创作,因为自然的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石块,而玛尼石刻就取材于自然的石料,民间艺人们心中的神佛是他们自己的感悟的神佛,“心中都有佛,心中佛不同”同一个造像,因作者不同,在造型上就会有差异。
在记者走访西藏时,常可以看到不少屈膝俯首,专心刻玛尼石的人们。他们中有专为宏扬教法、长期以刻玛尼为生、技艺精湛的游僧,也有一些技艺稚拙的民间艺人。后者多是怀有一种虔诚的夙愿,或为家人及亲属祈福而刻,每刻一块是向神佛的一次祈祷。在西藏,专以刻玛尼石为生的艺人或游僧大多是地位贫贱的人,刻玛尼石虽是一种神圣的宗教活动,但对刻石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转经的人们常向石刻艺匠奉送一些钱物或别的施物,然后选择一块自己所需的玛尼石块放置在玛尼堆或神山圣湖边,以求祈福或是获得神佛智慧。
叶星生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提到,玛尼石的广泛流通使玛尼石刻艺术随之遍布西藏各个角落,并由原来的宗教性开始融入装饰与美化性。在寺庙、神殿、佛塔或专为其建设的墙壁上嵌上玛尼石片,在住房的门廊上挂放玛尼石等,这些都具有崇拜与审美的双重意义,有的地方还专修了玛尼神殿,藏名称“玛尼拉康”,殿内四周全部镶嵌玛尼石刻。”
责任编辑:缪斯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