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国:记青年画家李星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

      

      与李星赋相识应当是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期间,他少言寡语为人真诚,作画非常认真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之前于2002年初次来京于北京画院王文芳先生的班上就读。近些年来于我交往较多,故此,了解的也就更多了,对他所选择的求学道路产生了诸多的肯定。首先他出生于广西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世人皆知,尤其桂北是画家共识的写生佳处,因此灵秀润泽滋养着画家的心境,古人多有“地灵人杰”之叹。当步入云烟冥晦的大自然中,观高岭众壑均仪态万千,随行移步中胸襟自然宽扩而生成无穷之趣。星赋所作山水画流露出缜密秀润的一股气息而充分体现着对大自然睿智的解读,只有自身融于其中才可受到大自然对你的一丝眷顾,从而验证了前贤所倡导的“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作品

      

      中国画是综合知识元素组成的一门艺术,她是以立方体形态呈现的,每一体面都散发出的光彩,共同的光彩交织在一起成就了其完整的艺术语言,只有完整的艺术语言方可产生真切的话语权。星赋多年来无不遵循这一法则伴随自己不断地稳步前行着。仰视传统而运用慧智能够从中遴选出最佳的元素而惠及自身。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无论是对笔墨的运用和理解以及对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的研究,逐渐为自己所选择的艺术追求厘清出一条可行的路径,路径还须自己选择和创造而步入其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作品

      

      古人曾主张“迁想妙得”,迁想应借助于大自然注入情感,通知思维使思绪纵横驰骋,进入一个“荡思八荒,游神万古”的妙得境界中。这亦是艺术家不可缺失的一种境界。李星赋能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以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向世人展示其内容,可谓为自身的开悟注入了有益营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作品

      

      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腾飞带动着艺术领域中各门艺术的发展,发展中也显现出这样那样怪现象的产生,传统的,现代的,受西学影响的,林林总总至使艺术标准的混乱,年青一代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茫然,李星赋能够用非常清醒的慧眼环视一切,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发挥的一条正确道路,尊重传统,深入自然,使之相顾互融,置身于一个大空间里自由开拓。近几年来他的创作入选全国性大展屡屡获奖足可说明了这一切。与其说是年青一代的希望,不如理解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大势所寄予的希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作品

      

      李星赋新作欲编辑成集,这是值得庆幸之事,每位画家在成长过程中出版画集属于阶段性的小结,不断地进行小结从中窥得长短处,更有益于自身得发展,这还要继续奋进而“更上一层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作品

      

      李星赋,字纯一,1972年生于广西桂林。现为桂林漓江画院山水画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就读于北京画院,师从着名画家王文芳、王明明等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课程班。先后师从导师张复兴,程振国,刘牧等着名画家。 个人评述及作品在《中国画廊》、《国画经典》、《画界》、《美术论坛》、《美术报》、《北京画刊》等多家刊物发表。出版有《大壑心声--李星赋山水画专辑》、《当代中国画名家--李星赋作品选》。多幅作品被美术馆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画家李星赋作品

      

      2008年作品《守望》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8年作品《一溪寒水映家山》入选纪念刘少奇百年诞辰中国画名家书画提名展

      

      2010年作品《深山清月》入选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0年作品《一方静土》入选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11年作品《大壑秋声》入选第三届江南文化节-大痴情缘——记念黄公望中国山水画展(中国美协主办)并被江苏常熟美术馆收藏。

      

      2012年作品《大壑心声》入选“八荒通神”首届哈尔滨美术双年展

      

      2012年作品《田园寄语》入选“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最高奖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作品《古韵》入选“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最高奖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本文作者为程振国 中国美协第七届理事,北京美协第四届副主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