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通达的艺术境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背上的民族》 120×160cm 1990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漠上》 105×105cm 1988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草原歌手》 160×150cm 1990年

 

  刘大为,1945年生,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小米加步枪》、《漠上》、《阳光下》、《马背上的民族》、《晚风》、《巴扎归来》《人民公仆》等。


  出版有《写意人物画技法》、《刘大为速写》、《刘大为作品集》、《刘大为小品集》、《刘大为水彩画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且在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刘大为是当代中国画界很有成就和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早在1970年代上半期,他的作品就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80年代他的工笔重彩和速写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因以《漠上》、《阳光下》、《马背上的民族》、《晚风》(、《草原歌手》等杰出作品在全国性展览上屡屡得奖而获得广泛声誉。自1998年起到2007年,他任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持全国美协的日常工作,但他并未因肩负重任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不但一直坚持艺术创作,而且接受了许多严肃的主题性创作任务,不断有新作问世。同时,他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锤炼和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追求创新,个性风格也越来越鲜明、成熟。

 

  我之所以用融会、通达这四个字来概括大为营造的艺术境界,是出于我对他为人处事的观察与了解,更是由于他20多年来不同类型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融会,即融合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立足传统、融合中西、熔工笔与写意技巧于一炉,自成一格;通达,即明白、顺畅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寓深刻之含意于通晓、明白的语言之中,兼有雅境和俗趣,可谓雅俗共赏。

 

  大为出生在山东诸诚,自幼受齐鲁文化和民间艺术熏陶。少年时跟随父母移居内蒙古,定居包头。中原文化的儒雅与草原文化的雄健,滋养了他的心灵,培育了他的性情,对他的成长和未来的审美取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1968年他进入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接受中西融合型教育。在大学期间他主修油画、水彩、水粉等西画门类,对工笔重彩、水墨等民族绘画样式也有所研习。他通过艰苦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又有很好的笔墨功夫的训练。1978年他以优秀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刘凌沧等大师,在此期间严格而深入地学习传统技法,研究古代画论和美学思想,名师高徒受益匪浅,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毕业后任职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87年任该系的系主任。他边教学边创作,结合教学与创作思考当前中国画创作面临的许多课题。

 

  西画的素描写实造型和民族传统的线造型之间的矛盾,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一直探讨的学术问题。大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坚持融合中西、推进中国人物画革新的方针。他的人物画重视写生基础上的写实造型,但善于巧妙地将西画素描结构与白描的平面性融为一体,同时恰当地运用西画的光影和色彩,以加强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除了传统人物画外,他对20世纪北派、南派的人物画都有很认真的钻研,对色彩绚丽的壁画也颇感兴趣。他通过在中亚一些国家的访问与参观,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较为深切的认识,这也坚定了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合中西的信念。总之,他从古今中外艺术中广泛地吸收营养,正是他这种融通各种艺术的努力,赋予他的艺术创作有丰富的文化色彩和豁朗开阔的特色。

 

  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画人物画的题材内容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质,主要表现革命领袖活动和工农兵的生活,在形象塑造上取得不可抹煞的成绩。大为的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这可见他的扛鼎之作《晚风》与《人民公仆·刘少奇》等作品。与前辈艺术家表现领袖的人物画不同的是,大为的这些作品更多地注意领袖人物平民特点,在他们平民化的面貌中,表现他们宽广的胸怀和不凡的气质。此外,大为在创作这些有严肃主题内容作品的同时,也创作许多描绘少数民族人物风情的作品。如《马背上的民族》、《巴扎归来》、《雪线》等。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内蒙古,又有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地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写生稿,创作时成竹在胸,信手写来,画面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大为在工笔画上也积极创新,大胆地把西画的造型、结构、光影和色彩运用到工笔画创作之中,以加强体积感和形式上的艺术感染力。他承继了传统工笔画的工整制作传统,更注意在工整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感情,注意画面的格调和趣味。他笔下的线清晰、明确而有韵味,他更着眼于绘画语言的现代感,重视形体的饱满充实和结构的严谨,重视画面的构成意味和整体效果,他深知工笔重彩语言用之不当则失之于繁琐、呆板和拘谨,他努力在工笔中融进更多的写意因素,在不放松细节精微刻画的同时,更十分注意画面的大效果,使细节服从他营造的境界。在敷色上他颇讲究温和、含蓄和沉着。他讲究渲染,主要采用传统绘画的高染法,在渲染中追求色调的统一和层次的丰富,讲究虚实转换的节奏。这方面的得意之作如《漠上》。大为同时对写意水墨颇有造诣,这对于工笔画家来说是很难得的。由于他的速写能力很强,又深谙笔性墨性,善于灵巧、机智地点擦皴染,挥洒自如。他的写意水墨人物和动物颇有生活气息。大为能打通工写之间的壁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性格和艺术修养融通的特点。

 

  大为在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拓精神,也与他有开阔的心胸和务实的精神有关。他能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艺术家和同事一起共事,使学院的教学工作和协会的工作充满勃勃生机,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