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伟:刘永贵的风景

刘永贵很小就开始画画,参加工作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和大部分学美术的人一样,一边上班一边抽空画几张。这些画作除了不少的速写和一次西藏之行后的收获之外,更多的是在乡村画的风景。日积月累,也有了相当的数量。前一段他说要编一本画册,我才有机会集中地看了这些作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杀虎堡

 

  刘永贵很小就开始画画,参加工作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和大部分学美术的人一样,一边上班一边抽空画几张。这些画作除了不少的速写和一次西藏之行后的收获之外,更多的是在乡村画的风景。日积月累,也有了相当的数量。前一段他说要编一本画册,我才有机会集中地看了这些作品。因为时间跨度较长,这些画显得有些庞杂,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他这些年的变化和作出的努力。十几年前,永贵带我在相同的地方画过风景,所以我看到永贵的这批风景作品就有着不同的感觉。

 

  刘 永贵的这些风景画亲切、平易,是对故乡田园景色的描绘。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村落、丘陵和沟沟坎坎起起伏伏的庄稼地,在永贵笔下仿佛有了生命。这些画生动、质朴,也带着些厚道和本分,在《吉祥岭》、《吉祥岭初春》、《吉祥岭金秋》这几幅作品里,永贵表现的这些被分割成几何形的色彩交错的田地,像是一支轻快诙谐的乐曲。在《故乡风景——瓦岗寨》、《吉祥岭初冬》中,硬朗的结构和丰富的变化构成了更加复杂的画面,明亮的绿色像一声号角,宣布了一个季节的到来。在《荷池》、《夕照荷塘·之三》、《残荷》里,永贵用不同的笔调画的这些残荷有着不同的意味和情趣。在他的另一些画里,他画的那些阳光直照着的一块草地,一堵土墙,一条穿过土坡的道路,都有情有致。这些作品中,有些画面沉静、雅致,而有些则画得浓烈、激昂,有很强的感染力。有些作品显露了他要作一些尝试和突破的愿望,并留下了一些模仿、借鉴的线索。我看着这些画,会想到我十几年前看到过的这块地方,想到永贵这三十多年的生活。这些作品也成为他这些年生活的佐证。他的快乐和痛苦,他的迷茫和坚忍,他的豪放和细致??像是都在这里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原秋色·之二

 

  大概是在08年左右吧,永贵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陪读,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这时候,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陕北和晋北。苍茫的景色成了他画面的主题。这几年永贵走榆林,走朔州,画了很多画,画面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在我看来,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了另一种境界,早期作品里表现故土的温情在这里变得冷峻,田园景色带给他的那种怡然和自足也慢慢消失。这里和家乡有着不同的风貌,也有着不同的意蕴,这块土地上被无数次地书写和演义着的故事和传说,让永贵着迷。他仍然本分地画这些沟壑,画这些峁梁,像画他家乡的故土,在这里他仍是个赤子。他认真甚至虔敬地描绘着,他笔下的西北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有风致、有缥缈”,有对山河土地近乎抽象的简略表达,也有对沟壑肌理的入微刻画。在《大漠孤城》、《故乡风景——蒸馍山之二》、《蒸馍山·白石塘之三》里,永贵表现了单纯的力量;在《杀虎口长城》、《大漠边关》、《破虎堡长城》、《高昌遗址》里,散落的遗迹被永贵表现出了更丰富的意味;在《白城子》和《铁山堡黄昏》里,线和团块的律动像是发出了低沉的声音。在另一些画里,他让光照亮一整座山,他赋予普通的山川以尊严。他想象着他脚下的黄土连着他家乡的土地。他从这土地中获得灵感,也获得力量。《建安古堡》、《常门铺》、《右卫古城》这几幅作品,画面有一种强烈的神秘色彩,像是迷茫又像是探究。作品《统万城》、《白城子》、《统万城日出》这几幅画面像是要把人带入梦境和冥想。这块土地在永贵笔下生动起来,具体起来,他画出了宽广也画出了细微,在他画出的沟壑纵横的结构中,他努力地想透出大地的神采和风韵。他的《右卫老街》、《落日麻黄梁》、《威远秋色》、《榆林古城》、《十三墩》、《榆林老巷》、《古长城夕照·之三》等作品,显得更为成熟和完整。那种舒缓和优雅,那种激烈和强劲,像是要和永贵的心胸性情一一对照。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