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乙:少些无价值的“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几乎成为所有艺术展览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术研讨会泛滥是不争的事实,一线批评家一年下来到底参加了多少学术研讨会,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没数。很多学术研讨属于形式主义,既浪费资源又助长不良的学术习气,所谓研讨,不过是一些诸如创作动机、艺术效果之类牵强附会的八股言说,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者,多肩负“坐台”捧场重任,披着学术外衣,行恭维与吹捧之实,对真正涉及的学术问题避而不谈。受邀参加学术研讨会者,很多没有学术准备,依据现场观展直感即兴发挥,现炒现卖,应付了事。这样的学术研讨会,侮辱学术斯文,助长虚妄与吹捧之风,对后来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委实可以休矣。

      其实,并非所有展览都需要或者适合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更多的展览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展出的仅仅是很一般的作品甚至习作,开学术研讨会都不知道从何说起。笔者曾经参加过这样的研讨会,而且参加研讨的批评家理论家层次不低,尽管展览艺术家竭力把自己的创作阐述得学术一些,但是研讨发言只能离开作品向更宏大、更空虚的方向延伸,没法实现其学术研讨的预期目的。绝大多数书画展览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甚至使用的话语体系都没有变化,仍然是流传了几百年的那几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甚至语词结构都一模一样。

      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尤其是那些形式上挪用甚至直接抄袭,观念上平庸落后,技术上没有个人建树的作品,即便召集顶级学术权威开学术研讨会,也没有任何意义。个人认为,一多半展览没有必要召开学术研讨会,代之以茶叙等更轻松和休闲的交流方式,给应邀参观展览的观众一个歇息的环境也许更好。这种方式在国外的艺术展览活动中比较普遍。

      的确,一部分艺术展览不需要召开学术研讨会,但是可以召开艺术市场研讨会。某些艺术展览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实现或者促进市场销售,一看就知道,展出的作品经过精心选择,尽可能与市场流行趋势相吻合,具有十分显著的“卖相”。不妨理直气壮地举办市场研讨会或者作品推介会,这样反而更有针对性,推介和促销更到位。

      剩下的少量的展览,有学术价值,展览的目的并不完全是或者主要不是实现作品销售,可以在展览过程中召开学术研讨会。但是,这样的学术研讨会不应草率盲从,落入俗套,需要事先做认真的准备,包括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人应当熟悉作品,对参展艺术家的追求和创作有足够的了解,对学术上的建构意义有清晰明确的判断,研讨会仅仅是已有的成熟的学术观点之间的碰撞,客观上启发参展艺术家思考,同时也启发其他艺术家打开创作思路,启发批评家、理论家拓展艺术学术认知和思辨疆域。很显然,当下的学术研讨会临时起意、随意漫谈、即兴发挥的形式,没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其实,即使是特别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也未必通过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阐释其价值,可以由对展览艺术家及其作品有深入研究的批评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辅之以听众互动,其影响力会远远超过一般的学术研讨会。

      总之,多数展览没有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必要,部分展览适合召开市场研讨会或者作品推介会,少数有学术价值的展览和作品,不要把学术研讨会当做一个必不可少的习惯性环节,采取多种方式,真正达到学术研讨的目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