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可视化艺术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花蕾)在当前的大数据和科技发展高度膨胀的年代,你是否为过剩的数据和超载的信息而烦扰?不过请不用担心,若将这些繁乱的数据整理起来,经过视觉语言的方式重新设计,让科技与设计,科技与艺术相结合,那么原有的庞大而枯燥的数据就不再只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数字,他们经过华丽的转身,变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时尚作品。这就是信息可视化艺术。

那么信息可视化艺术目前常见的都有哪些呢?基本的信息可视化囊括了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上的可视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悉数一下这个神秘的艺术创作。

数据可视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数据可视化就是一个处于不断演变之中的概念,其边界在不断地扩大,它主要是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与此同时,在其技术上要求较为高级的技术方法,允许利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用户界面,通过表达、建模以及对立体、表面、属性以及动画的显示,对数据加以可视化解释。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数据可视化就一定因为要实现其功能用途而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或者是为了看上去绚丽多彩而显得极端复杂。为了有效地传达思想概念,美学形式与功能需要齐头并进,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从而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因此,数据可视化与立体建模之类的特殊技术方法相比,其所涵盖的技术方法要广泛得多。

信息图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信息图形主要应用于必须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解释或表达甚为复杂且大量的信息,例如在各式各样的文件档案上、各个地图及标志、新闻或教程文件,表现出的设计是化繁为简。制作信息图的目的在于用图像的形式表现需要传达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图形可能由信息所代表的事物组成,信息图示中的元素未必要和所表达的信息在语义上一致,但是必须达到向受众清晰传达正确信息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图型和信息图形的区别在于,动态图形是像PPT中动画页一样的大量图表,但信息图型只是图,是静态的。

知识可视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知识可视化指可以用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的图形图像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还在于传输人类的知识,并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知识可视化以图形设计、认知科学等为基础,与视觉表征有着密切关联。视觉表征是知识可视化构成的关键因素。如概念图是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图形化知识表征;知识语义图以图形的方式揭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层次结构;因果图是以个体建构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图形化知识表征技术。知识可视化是通过视觉表征形式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无论是知识可视化设计还是应用, 视觉表征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因此,知识可视化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它的视觉表征形式。总之,知识可视化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知识。

科学可视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布鲁斯•麦考梅克(Bruce H. McCormick)在其1987年关于科学可视化的定义之中,首次阐述了科学可视化的目标和范围:“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来创建视觉图像,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技术概念或结果的那些错综复杂而又往往规模庞大的数字表现形式”。科学可视化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许多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构成要素。这些工作之中通常会包括对于科学技术数据和模型的解释、操作与处理。科学工作者对数据加以可视化,旨在寻找其中的种种模式、特点、关系以及异常情况;换句话说,也就是为了帮助理解。因此,应当把可视化看作是任务驱动型,而不是数据驱动型

视觉设计可视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异同,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视觉设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被传达对象即观众而有所表现,缺少对设计者自身视觉需求因素的诉求。视觉传达既传达给视觉观众也传达给设计者本人,因此深入的视觉传达研究已经关注到视觉的方方面面感受,称其为视觉设计更加贴切。视觉设计的概念是由”视觉传达设计“演变而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所具有的含义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在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视觉传达设计一词被等同于平面设计,在大学专业划分里,这也是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科而广于图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师一般也称为平面设计师,并且与工业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网页设计者、IT工作者有区别。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