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与想象——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

艺术的创作(不论中西艺术),需要具备诸方面的条件。好的艺术成果,是艺术家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在艺术创作的前期阶段,搜集素材、构思及训练扎实的手上能力,这些是艺术家辛勤的体现。那么艺术创作中的“智慧”又包涵什么呢?

“智慧”,又可称“艺术思维”,即指艺术创作者面对基本素材时,如何展开想象,将素材中的“特质”给提炼出来,然后付诸于手上实践。举个例子,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始,日军即展开全面侵华的卑劣活动,整个中国陷入了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日军的“烧、杀、抢、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面对这种局面,画家蒋兆和奔赴南京、上海,辗转各地,亲眼目睹了难民的悲惨境地,搜集了无尽地素材,这就为他创作后来在全国深具影响的《流民图》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只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蒋兆和在此基础上,多次揣摩奄奄一息的老人、掩捂双耳而躲避空袭的父女及失去孩子而苦苦无助的女人。这种揣摩,是在即时即景地还原当时的苦难情境,让画家更深刻、形象地得到客观对象身上的特质。而这种揣摩,又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发散“艺术思维”,且这种发散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进行合理想象的基础上的。所以,艺术家的这种“智慧”,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进行揣摩与想象呢?即创作者在看待或表现客观对象时,一定要擅于发掘它背后的故事。道理很简单,任何客观对象,甚至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的,它的存在与周边其它事物具备着紧密地联系。发掘出客观对象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即是发掘了它背后的故事,也就最终完成了揣摩与想象的目的和意义。

中西画史上,诸多杰出的历史巨作无不是作者自身进行发散思维的结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箫照的《中兴瑞应图》及米勒的《晚钟》等,这些都很好地传达了创作者的艺术思维。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