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始终抱一颗平常心


“我去丰先生家的时候,不过十几岁。他贵为名家,家里却也没什么讲究的笔,都是平平常常甚至破破旧旧的,他不把这些当回事。”

昨天,著名金石碑刻家黄良起将自己与父亲——碑刻大师黄怀觉,共同完成的“丰子恺《护生画集》四条屏”朱拓和墨拓两套拓片,捐献给浙博。

当年,他曾拉着父亲的手,在上海日月楼见过丰子恺先生。丰先生的一言一行,他记忆犹新。

本报与浙江省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开幕20天来,已有数万名观众前来浙博武林馆看展,一些不为人知的大师情谊,也在展览中被续写。

昨天,在位于杭州教工路的家里,67岁的黄良起将两套八张拓片亲手交给浙博书画部主任赵幼强。他还特意准备好了装拓片的信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丰子恺《护生画集》四条屏”。

两套作品,画面相同,一套为朱砂拓片,一套为墨拓片,各为四张。画面都取自《护生画集》第三集,分别为《姐妹折时勿折尽,留他几朵覆鸳鸯》、《亲摘园中蔬,敬奉君子宴》、《放生池畔忆前愆》、《咬得菜根百事成》。

“父亲完成《姐妹折时勿折尽,留他几朵覆鸳鸯》这一件后,突然去世,于是我完成了后面三件。”这些碑刻与拓片都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做这样的碑刻不易,大概一个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而拓一张,也需要一整天。如今,碑已经不知存于何处,拓片则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在杭州,父子俩的名作有不少。杭州岳王坟的《前后出师表》37块碑石,灵隐、西泠印社碑廊等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

黄怀觉与海派大家刘海粟、吴湖帆、唐云、陈巨来等私交密切。刘海粟曾感叹他的碑刻“现天下无人能望其项背”,耳濡目染中,黄良起也得到众多名家的指导。

《护生画集》的展出,勾起了他的儿时记忆。

“前几个月,在钱江晚报上看到《护生画集》展出的消息,想起了丰子恺,也想把这些老拓片捐给浙博。”黄良起少时曾跟着在上海图书馆工作的父亲,在日月楼拜访过丰子恺。时至今日,说起丰先生与《护生画集》,他有一份特别的敬意。

“丰先生虽然很有名,却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他知道,名气再大也不是永远,心里平平淡淡的最好。”

“丰先生一身布衣服,领口袖口都磨损得厉害,非常朴素。那副眼镜,镜片很厚很厚。”

当年父子之所以起念刻《护生画集》,便是因为一份简单的喜欢。“上面的诗句都很对胃口,尤其是现在的人,要多看看才好。”

第三集《护生画集》的书法,都由书法家叶恭绰题写。叶恭绰是吴湖帆家中的常客,而黄怀觉与吴湖帆有数十年的交往,曾为吴湖帆夫人潘静淑刻墓表,对黄良起而言,这些墨迹,都是生动鲜活的儿时记忆。

责任编辑:ly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