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希:为桂林文化建设献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贵希收藏的汉代酒器“耳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贵希展示汉代酒器“耳杯”。 

  房间各个地方都放着“宝”

4月20日,记者在桂林某小区见到了马贵希,62岁的他满头银发,清瘦却精神抖擞,谈吐间流露出学者气质。走进他的房间,刚进门就看到门边放着一排罐子,房门上挂着一幅字画。环视客厅,几乎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放满了各种文物,陶瓷、字画、茶具等,小客厅就像一个小型的博物馆,让记者看得目不暇接。

“这只是冰山一角,”他边笑边领着记者参观他的小两居。没想到每个房间里都堆着或摆放着各种文物,简直让记者难以相信。他补充说,这个小两居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文物已经有上万件。现在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整理这些文物,将他们再仔细地清理分类,加以维护,生怕保存不好弄坏了,有时间还去市场淘宝。

  痴心收藏30多年留住了大量文物

万件文物的背后,是他30多年的努力付出。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漂亮的东西,几岁的时候就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去收集包糖的纸和烟盒,把它们收集起来后就夹在书里,还互相比较,后来又喜欢上了集邮。

而真正喜欢上收藏文物却是1978年后。他说,那时的桂林是一个刚对外开放的城市,经常有外国人到桂林来旅游,住在西门桥附近的他晚上没事就经常去夜市摊上玩耍。他看到很多外国人或港澳同胞在夜市摊上买文物,一个品相好的清朝瓷罐也就几块钱。这些文物非常精美,从小喜欢漂亮东西的他于是也想收集,同时他觉得如果这些东西流到外面去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决定尽自己的能力为桂林保留一些东西。

由于在铁路部门上班,待遇还不错,每个月有几十元的收入,他就把大部分的工资都用在了收集文物上。他回忆,当时每到周末就会有农民拿着东西到西门桥附近的一家旅社汇集,这时他就守在旅社,看到有农民来就收购,每次都是一大袋一大袋的往回拿。

“当时这些东西不值钱,但现在都是宝啊!”他拿出一个汉朝时候喝酒的“耳杯”说,当时买的时候就几块钱,现在要上万了,而收集最多的是农村一些罐子,也就是现在说的“将军罐”,以前一对就是10—30块,现在一对在市场上可以卖五六万。

  收藏品可以做十几个“专题馆”

马贵希收藏的东西可以分为17个大类,包括桂林民间醴陵瓷、桂林民间陶瓷、桂林过去的碗、茶具、民间银饰等,每类文物少则几百件(个)多的上千,可以做十几个关于桂林的文物“专题馆”,其中的桂林旧时民间刺绣这组收藏品已被省级博物馆购藏。

30多年来,马贵希已经跑遍了整个大桂林的各个乡镇甚至村庄,一路走来收获不少但付出更多,因为最开始由于鉴赏水平等原因买过不少赝品,每次买到赝品他都会无条件退给人家。经过多年的学习,现在,作为桂林文物鉴赏研究会秘书长的马贵希还活跃在桂林的各个文物市场,帮别人鉴赏的同时自己也经常买一些文物。

经过仔细的分类鉴别,现在他已经将这些文物归类作表,他觉得自己的精力和保存条件有限,如果这些文物一直在自己家里,既怕损坏也体现不出它们的价值,同时也显得有些“自私”。所以,他希望自己收藏的这些文物能为桂林的文化建设增光添彩,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交流合作,如兴建专题展示馆,将这些文物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