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破灭的黄金时代
在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10月7日晚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受到整个收藏圈的关注,盘子小、反应敏感的当代艺术市场成为整个艺市的风向标。整体秋拍中,中国书画、瓷器市场还称得上稳定,当代艺术市场则是彻底下滑。亲历了当代亚洲艺术拍卖会的策展人顾振清在微博上感叹,“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8年’曲终人散”。
从“火爆”到“冰点”
“以前至少有内地藏家出现,现在他们却集体失踪了,只有一两个人露面,在场的多是媒体和艺术品经纪人。有的拍品一露面,场上的人一点反应都没有。”顾振清眼中的拍卖现场一片惨淡。
从拍卖结果看,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亚洲艺术专场虽拍出1.17亿元的总成交额,但成交率只有71.61%,是香港苏富比2009年以来该专场中最低的。当代艺术的代表画家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王广义等均有作品流拍,成交作品价格与鼎盛时期相比缩水至少三四成。
苏富比春拍中70后艺术家贾蔼力似的“黑马”没有出现,位居成交价榜首的是张晓刚1993年的作品《天安门1号》,以2082万港元在估价范围内成交,而他另外的作品《兄弟》、《红婴》、《里和外5号》遭遇流拍。最大的亮点当属刘炜1992年作品《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1746万港元的价格超越去年苏富比春拍《不准吸烟系列》1400万港元的成交价,打破了刘炜的拍卖最高纪录,但他也有3件作品流拍。
“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几近遭遇集体滑铁卢,或在泡沫挤干的底价位上不断流标,或以市场价30%或更低的‘白菜价’成交。”顾振清在微博上如此评价。而那些较少参与拍卖的一二线之间的艺术家,像吕振光、丁乙、江大海等的作品估价不高,从十几万到一两百万港元,并且成交价格基本都在估价内。
此前,香港苏富比对于当代艺术市场有所预判,所以秋拍似乎有意控制青年艺术家板块的风险,增加了较为平稳的香港当代艺术家和中国抽象艺术家,但是大势难逆,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部主管林家如于拍卖后表示:“拍卖结果证明市场正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当代艺术此番在香港秋拍折戟,欧美当代艺术市场也遇冷。伦敦佳士得在上周举行的战后、当代及意大利艺术拍卖会上共成交4120万英镑,介于拍卖估价之间,而2011年同期的收益是5570万英镑。
审美取向发生转变
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艺术品进口关税的制约,大型基金的撤场,被归结为当代艺术市场下滑的外因,而收藏家审美取向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审美取向最早是由西方藏家主导,以尤伦斯夫妇和希克为代表,他们大量购入的是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先锋艺术家们的作品,并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经过2006、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极度繁荣时期,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用拍卖纪录堆砌了当代艺术市场的塔尖。
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拍卖市场的衰落,让人们对亚洲拍卖市场充满信心,亚洲艺术买家们仍然投入巨资争抢作品,易于炒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再次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然而2011年秋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藏家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面临重新洗牌。
然而,顾振清觉得这是一次纠正当代艺术市场错位的机会。人们误以为欧美只重视90年代的艺术家,忽略了2000年以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成功的当代艺术家,自2000年之后没有活跃在重要的国际大展上,甚至难以进入其中,如今他们的艺术爆发期已经过了。
中国收藏者也不能一味地埋怨被“忽悠”,应该反思自己当初进入当代艺术收藏时学习不够,有多少人抱有投机甚至赌博为主的心态?又有多少人跟风追捧外国市场喜欢的“中国符号派”当代艺术作品?反观西方收藏者学习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差距显而易见。
Saeb Eigner是伦敦一家投资银行的创始人和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在迪拜地区的主席,他在开始收藏曾梵志的作品前,先去参观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我想看他是怎样画画的,在绘画技巧上有多精通。所以我递给了他一张纸,请他画我的人像。他画得实在太好了,以任何标准来看曾梵志都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几乎与每一位收藏作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有过这样的交流。
催生跨界收藏
一个跟当代艺术市场相关联的事件是弗里兹艺博会。自从2003年弗里兹艺博会创立起来,已然成为伦敦本土能够与老牌艺博会巴塞尔竞争抗衡的年度艺术盛会,弗里兹的成功优势恰恰在于占领的当代艺术市场份额。
而今年伦敦弗里兹艺博会的一大变化是,选择与弗里兹绘画大师作品展同时拉开帷幕,当代艺术与经典大师艺术以当下和历史两个角度形成互补,为弗里兹艺博会的艺术品市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交叉卖点”是否见效还具有不确定性,艺术品经纪商们普遍认为,买家们将注意力放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品上,这种跨界收藏慢慢成为一种趋势。而比利时藏家Mimi Dusselier觉得弗里兹绘画大师作品展更像是一个博物馆,参观比购买更加合适。对他来说,伦敦弗里兹更好一些。
在二级市场拍卖会上,跨界收藏有所增加。据苏富比统计,2012年苏富比古典大师画作拍卖会上的30%的买家,也同样竞拍了当代艺术品,相比2007年的7%有所增长。苏富比古代大师绘画部的资深总监Cristiana Romalli指出:“通过当代的视角看待画作更加容易。因为他们是直接的,无意识的。而很多藏家在没有特定时期影响的情况下,更易受到画作本身的吸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