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与纺织城:艺术区的改造演变

纵观全球,当代艺术正面临着走下坡路的严峻问题。西方重要的艺术区现状不容乐观:纽约苏荷区、法国的左岸都遭遇人去楼空、经营惨淡的困局。与之相对的,却是中国众多艺术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与壮大。
谈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艺术区的兴衰变迁,或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艺术产业区的变迁,甚至牵动着地方艺术市场乃至中国当代艺术的敏感神经。近年来,中国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方兴未艾的艺术产业区,也面临着租金飞速上涨的问题,出现了艺术交易行业中“拍卖行替代画廊”的现象。艺术家工作室、传统画廊纷纷逃离艺术区的现状正考验着中国艺术区未来的发展之路。
中国艺术区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将尝试找寻的答案。
目前,国内发展成熟的艺术区一般都经历了从自发松散的“艺术群落”到具有一定品牌活力的“艺术区”,再到“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政府介入艺术区的规划和管理,往往也是目前国内艺术区发展成熟的主要模式。然而,近些年,各地方因艺术区的改造所引发的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艺术区的可持续发展,往往需要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三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合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文化创意产业接轨,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商业化,促进艺术区的演变
从纽约的苏活区(SoHo)到伦敦的费兹洛维亚艺术区(the Fitzrovia area),再到北京的798,艺术区从单纯的“艺术群落”演变为商业化艺术区域似乎成了必然的宿命。尽管,最初来到这里的艺术家们大多渴望着远离浮华迷幻的都市中心,能够以低廉的房租获得自由、宽阔的创作空间。然而,当他们开始不断聚集甚至“成群结伙”地将一座座接近废墟的建筑物变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的时候,引来的不仅是的艺术观光客,还有眼光独到的艺术商人。而后者,往往是将“艺术区”变为“文化商业区”的推手。
从废旧工厂到艺术区,从首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到2003年以后持续两年的拆迁危机,再到2008年的市场萧条,如今的798挺过十余载的风雨飘摇之后,终于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成熟模型。
根据策展人、艺术理论家吕澎(微博)回忆:2000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雕塑系副主任的隋建国和美院同事于凡在当时的国营706厂(现为北京798艺术区一部分)租用了一个80平方米的工作室。同年12月,由原来700、706、707、718、797、798代号的国营工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大量闲置、破旧不堪的厂房对外出租。此时,文化名人洪晃,小说家、音乐家刘索拉,《新潮》杂志团队等文化创作者先后进驻该区域。2002 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Robert Bernell)租下了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开始创办国内第一家专营现代艺术图书的书店——Timezone 8(东八时区)。同年3月,刚从日本回国的艺术家黄锐租用了一个大车间,并很快将日本东京画廊引进到自己工作室旁边的一个400平方米的车间,成立了 B.T.A.P。“东京艺术工程”,使之成为最早入驻798的画廊机构。
此后,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在紧接着的短短六个月里,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艺术机构纷纷入驻。到了2002年底,在798的艺术及商业机构已有4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超过30个。
“开始接触的对象都是搞工业或者搞高科技的,当时798大部分还有工厂在生产,部分闲置的厂房可以出租给外人,因为798这个国营的老厂到后来财力不支,所以墙面也没修了,显得破破烂烂,只要给钱就可以出租,当时里面还有做小买卖的。”原七星集团物业公司员工何小明告诉本报记者。作为798早期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在2001年7月,七星集团组建之初,何小明便担任了负责厂房出租的重任。
十多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尚属于社会的边缘,甚至在最早入驻艺术家们的记忆中,当时的七星集团还特别嘱咐不能出租给“文化人”。也正是这一“特别嘱咐”,让何小明的角色变得重要起来,或许正是他内心对艺术的热爱和偏好,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798后来的方向。何小明本身喜好摄影,而在当时看到艺术家能将798破烂的厂房装修得极具“艺术气息”后,更加坚定了他的偏向。
“当时798还很破烂,房租是六七毛一平方,往城里租的是1块多,但是往东坝那边去才两毛,所以当时798的房租并无优势,但是水电充足,我就想我们以服务好为条件,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这房子的建筑是什么所谓的包豪斯建筑,真正有所了解还是在接触到这些艺术家后。”何小明回忆道。
此后,随着大批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机构、商业机构的入驻,一方面促进了艺术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让艺术区从艺术家们聚会、展示和交流的场所,逐渐成为了艺术品展示和交易的场所。与此同时,厂房租赁的火热也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关系,798艺术区的地价也随之上涨。如今,798已由当年的0.6元/平方米/天,上涨到如今的7、8元/平方米/天。十年十多倍的租金上涨,已经让大部分原本想以便宜的价格享受宽阔创作空间的艺术家被迫搬走,留下的则主要是画廊、艺术机构,以及一些餐饮娱乐、时尚休闲、艺术品和旅游品商店。这让798艺术区变成了以当代文化符号为特征的时尚旅游区,成为海外版中国旅游地图中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最终结果总有些矛盾,就是说当艺术或者是文化资源抽走的时候,这个地方变成仅仅是一个卖场,而这个卖场又卖的是文化、艺术。因为文化、艺术带动起来了这个地方的知名度,最后文化和艺术被挤掉以后只有两败俱伤,什么都没有落下。”批评家、策展人杨卫对记者感叹道。从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二十年来,他亲历着艺术区的沧桑蜕变,不由感慨万千。对于他来说,艺术区应当成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风景,而不是充满商业味的文化地标。
改造,艺术区成长的必修课
如果从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迁校址,一些美院教师、艺术家开始在大山子地区租赁厂房改造工作室开始算起,798艺术区的发展不只经历了10年时间。也正是因为美院作为辐射中心的效应,798才改变了命运,注定成为中国的“苏活区”。
798的成功模式,让旧工业遗迹在艺术的催生下焕发了生机,也让全国各地有着同样资源的地区开始探索谋求类似发展的道路。
西安,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西安市东郊的纺织城是建国初期采用“苏联模式”企业区域划分的经济产物,在早期的计划经济时代成为举国闻名的国民生产大户。然而,随着1990年代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纺织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如今留下的前苏联援建的空荡的厂房,如北京798的情况一样,也是最先被艺术家发现,进而改造、入驻。2007年,西安纺织城旧厂区在灞桥区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正式成为纺织城艺术区。
尽管同样处于远离市中心城市东郊,纺织城艺术区却并没有类似北京798艺术区附近美术学院的文化氛围和望京商业圈的经济辐射。与周边萧条的街市相比,纺织城艺术区更像是一个“文化孤岛”。尽管如此,发展5年来,纺织城艺术区已有约110多位艺术家、70多家艺术工作室及艺术机构入驻,经过驻艺术区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努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国际声誉。然而,在这座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都中,当代艺术文化活动却一直显得不温不火,甚至有时显得孤立无援。
“西安是座文化古都,传统艺术在这里有着相当强势的地位。在这里发展当代艺术,十分艰难。”艺术家白夜告诉本报记者。作为纺织城艺术区的发起人、召集人之一,他也是这里最早的入驻者。在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白夜经历了上海的莫干山50号艺术区的建立,也暂居过人气很旺的北京宋庄,最终他选择回到故乡,与朋友雄心勃勃地建立属于西安本土的当代艺术区。然而,经历了5年艰辛发展,艺术家却将面临被驱逐的命运。
今年9月,原纺织城艺术区6名艺术家被这里的“新主人”——经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尽管,这起因园区改造、工作室腾退、租金上涨等纠纷引起的诉讼还在审理之中,但园区里的许多“原住民”——艺术家、艺术机构,已经因为艺术区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选择了默默离开。
或许这只是近些年国内一些艺术区在拆迁改造过程中诸多纠纷中的一个普通事件。但艺术区中艺术家的去留不仅仅决定着一个艺术区的人气,也决定着一个艺术区的核心文化价值的取向。
“纺织城艺术家,多年来是在西安强大的传统艺术市场被书画垄断的情况下,还在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这种强势面前,当代艺术被挤压的几乎是零。尽管如此,可以说,当代艺术家仍然是纺织城艺术区的灵魂。”批评家、策展人佟玉洁告诉记者。作为多年来,帮助、参与纺织城艺术区建设的西安籍批评家,她也在为艺术区的未来感到担忧。
尽管记者来西安采访时正值国庆假期,但与千里之外的北京798艺术区游人熙攘的景象相比,秋天的纺织城显得格外冷清。伴随着随风而起的片片黄叶,这座有着超过半个世纪历史的工业之城显得分外萧条。那些早已人去楼空的旧式建筑或许即将消失,或许还在等待着今天的人们再次把她带进另一次辉煌。
从艺术区到文化产业园区
在新的纺织城艺术区规划中,“纺织城艺术区”被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带有现代工业文化记忆的符号,将被古老文明的符号所取代。记者看到,在纺织城规划区域中被圈起的临时围墙上,写着诸如发展长安文化、打造国际都市等励志的标语口号。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似乎正在经历着空前的文化改造。
纺织城艺术区是在原唐华一印(原西北第一印染厂)厂区内的厂房等建筑的基础上经改造建成,自2007年正式开始启用。早期入驻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大多以内部空间改造为主。艺术区原始建筑,对于这些“外来租户”来说是难得的文化遗迹。
“西安纺织城的建筑是当年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这跟北京的798的建筑(原民主德国专家援建)有所不同。这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十分难得的。”白夜告诉记者。他在艺术区租有一间100多平米的工作室。回忆起五年前刚刚来到艺术区时的艰苦条件,他感慨万千。“我们来的时候,厂房的状况十分破败,我跟几个艺术家朋友自己出钱出力,慢慢地把内部空间改造成能用的工作室。”
正是一些艺术创作者先后入驻,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创作基地或者是工作室,让展示、展览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文化气氛才日渐浓厚,而昔日的破败工业园区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西安城东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798,还是纺织城,这些国营旧企业所在的厂区土地、厂房均为国有资产,艺术家、画廊、艺术机构只能是租户,艺术区未来的命运都将由产权所有者——政府来决定。记者在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半坡国际艺术区”运营部印发的宣传册上看到,规划中的未来纺织城艺术区(半坡国际艺术区)将有很大变化,但“最终效果以政府批示为准”的字样也证明了艺术区的规划改造将有政府批示才可获准。
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介入艺术区的管理,通常是先将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艺术区”纳入“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版图,对区域内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规划、改造。如今,经过十多年发展的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此类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从2005年至今,经过多方呼吁和努力,798艺术区在基本保留原有建筑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大量园区内配套服务设施,这也使艺术园区在原始风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使园区拥有了持续的吸引力。
这一发展模式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在全国各地被竞相效仿。但愿,艺术区的发展不再是另类文化现象的兴衰演义,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一道风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