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得笔下的《牡丹亭》

高马得所赠任嘉尧《牡丹亭》,落款“牡丹亭之惊梦一折 写奉嘉尧兄指正 癸亥岁暮马得时客沪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任嘉尧

当代戏曲人物画家,当数关良与高马得,他们用笔洗练,善于捕捉戏剧高潮的一刹那,脱颖而出,颇为神妙。关良大师无缘得见,却见到了高马得先生。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高马得伉俪从南京到上海,寄寓上海科技出版社招待所。承老同事洪荒兄告知,即一同趋前造访,稍事寒暄,便畅谈了上海新闻界和美术界一些掌故和见解。我们一见如故,颇为投缘。

我出示随身带来的纪念册,央请高马得大师挥毫,留作纪念。

他逐一翻阅,见到余所亚的奔马,叶浅予的小鸡,庞薰琹的贵州苗寨风情,李桦的匡庐双剑锋,连连点头称赞赏。当读到梅兰芳的赋诗抒怀,似乎想起什么,腹中有了底稿,便调好色彩,信笔挥洒、勾勒,不一会儿,一帧《牡丹亭》跃然纸上,法度精当,人物栩栩如生。落款“牡丹亭之惊梦一折 写奉嘉尧兄指正 癸亥岁暮马得时客沪上(印章)”。笔者见了,十分感动,再三道谢。

《牡丹亭》传唱400余年,至今仍属舞台当红曲目。此戏曲人物画,一颦一笑,颇为传神。《牡丹亭》乃明代戏剧宗师汤显祖的精心杰作,汤若士老人家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他竭毕生精力,创作玉茗堂“四梦”,即《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其中以《还魂记》为最,又称《牡丹亭》,而《游园惊梦》是《牡丹亭》的核心,全剧的聚焦点。

犹记得国庆十周年纪念之际,梅兰芳、俞振飞将《游园惊梦》搬上民族剧院演出,梅饰杜丽娘、俞饰柳梦梅,堪称珠联璧合,又有言慧珠饰春香,更是锦上添花。

汤显祖《牡丹亭》流传数百年,其经典唱词“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但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折三叹,真是绝妙,令人叹为观止,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二十三回中,曾借林黛玉之口吻盛赞《游园惊梦》词曲的典雅,实属难得,足见她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游园惊梦》曾被摄成舞台艺术纪录片,通过优秀的艺术表现以及化妆、摄影的手法,时年六十六岁的梅兰芳大师,看上去恰似花信怀春的少女。《牡丹亭》的中心思想,在一个“情”字。少女怀春,足以殒命。少男多情,惊梦,情之所钟,魂兮归来,杜丽娘突然身起,忽见梦中情郎正在凝视,一对有情少女少男,倾心爱恋终于缔结良缘。情之力,情之用,可谓大矣。

高马得大师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一个“情”字。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