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岩:追逐原创 展现中国自身设计语言的精髓

访油泥模型师崔岩

科学与艺术·青年汽车模型师雕塑作品在京展出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更多人是靠眼缘来挑选车辆的,而一个汽车造型设计牵扯到线条与空间的完美分割,我们在追逐原创的同时,更要展现中国自身设计语言的精髓崔岩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他的作品透着细腻,从小就受父亲捏泥人的老手艺影响,用他的话讲就是“为此而生一样”。

中国文物网请您谈一谈参与此次“青年汽车模型师雕塑作品展”活动的感受?

崔岩:对于这个展览我非常兴奋!很多年前我们就盼望着能有这样的一个展览,每次车展后都会有设计师之夜,他们会彼此沟通交流,而提供给油泥模型师交流的平台就很少,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也是另一种沟通切磋的方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年汽车模型师雕塑作品展”一等奖作品《雀之灵》,作者崔岩。

中国文物网参展作品“雀之灵”荣获大奖,此创作灵感源于哪里?想表达些什么?

崔岩:最初只是在看杨丽萍跳孔雀舞时得到的灵感,那种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灵动打动了我。孔雀展现的富贵和高雅是我想表达的地方。

中国文物网用油泥做原料,在汽车工业设计与雕塑领域它的优势在哪里?

崔岩:油泥只有一个颜色,只是棕色,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它的配方可能也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可塑性强,而且不会变形,不会伸缩。一般油泥在冷却的情况下通过加温到65度左右,它就会变的软化。你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图形,始终很随意。而且它区别于传统的雕塑,因为油泥属于是油性产品,所以它不会收缩。我们之前接触的雕塑,它是会收缩的,因为它的水分在蒸发的时候,雕塑会缩水和裂开的,油泥则不会裂,只是对于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应该在10度左右,如果温度过高会软化,过低会开裂,但总体来说,油泥是膨胀收缩率低的材质,适合汽车这种高精度工业产品的设计。

中国文物网作为一个油泥模型师,在创作中您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崔岩:作为油泥模型师,最大的烦恼就是——“改”,现在网络上不是流行一首歌么,《死了都要改》,不过好的作品都是要改出来的,后期需要不停的调整。

中国文物网您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崔岩:我认为最困难的就是与设计师沟通。设计师设计的形面,有一些在现实中是呈现不出来的,所以这时就需要与设计师沟通、修改。不过作为一个油泥模型师,我觉得是很幸福的!国内从事油泥模型工作的只有几百人,我从小就受父亲捏泥人的老手艺影响,从而非常喜欢这个行业,就如同为此而生。

中国文物网在汽车设计流程中,油泥模型师是否要忠实的来反映设计师的概念?

崔岩:油泥模型师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但是要在设计师允许的情况下,需要他也认同你的想法。设计师和模型师在双方想法撞击的时候,达到一个最好的点,我们都在共同找那个点。

中国文物网国内是否缺少好的设计师?还是设计理念?

崔岩:中国不缺好的汽车设计师,主要是对于汽车设计的理念跟国外有所不同。在国外汽车设计师对于产品的决定权很大,而国内难有真正的‘产品设计总监’这样一个职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更多人是靠眼缘来挑选车辆的,而一个汽车造型设计牵扯到线条与空间的完美分割,我们在追逐原创的同时,更要展现中国自身设计语言的精髓。

中国文物网对于如今进展飞速的科技,油泥模型师未来是否会被取代?您认为未来的前景如何?

崔岩: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随着电脑3D光刻技术的出现,油泥模型师还会存在,电脑永远不会有人一样的体量感,一个1:43模型和一个1:18的模型,再和一个1:1的模型来比,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电脑可以是辅助,但最后还是需要人来调整,最后通过评审,最终形成定稿。

附:模型师介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崔岩简介:

崔岩,天津人,现任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中心模型师,他的作品“雀之灵”凭借轻盈的线条、繁复的细节和逼真的刻画,获得“青年汽车模型师雕塑作品展”一等奖。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