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现艺术: 为艺术注入新生创造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IN ART WE LIVE

活现艺术: 为艺术注入新生创造力

采访 Interviewer > 周娜 Zhou Na

很多人认为艺术只存在于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之中,并对艺术大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可艺术本就来自于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它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就当代艺术而言更是如此。“艺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如K11北区助理总经理雷全立先生所言,艺术应该自然地进入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好像空气一样滋育着我们的人文情怀。K11一直致力于将艺术融于生活之中,不管是营造良好的艺术购物氛围还是支持本土年轻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K11所付出的努力一直都低调且付诸实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雷全立: K11北区营运助理总经理

马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教授;K11创意无限校园嘉年华2012特约顾问兼策展人

艺术与设计: 此次K11赞助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与雕塑系2012本科生毕业展的初衷是什么?合作背景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开始与清华美院接洽此次活动的?

雷全立先生: K11品牌的核心价值是艺术、人文、自然。“K11创意无限校园嘉年华”是一项长期的品牌活动,旨在打造全球艺术设计学院在校生全新的创意交流平台,和挖掘动人心弦、富有朝气的优秀设计作品,并为“新生创意”提供施展的空间,K11将以独特的视角拉近艺术和生活间的距离。同时,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活动中与国外的艺术院校合作,为国际设计圈不断输入新生创造力。与清华美院的沟通是从去年的十月份开始,整个项目得到了院校老师高度的支持。

艺术与设计: 这次活动的具体合作内容都包括哪些?合作的模式是怎样的?K11方面是否会对毕业展中的学生作品进行收藏?如果收藏,那么标准又是什么?

雷全立先生: 此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包括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和雕塑系2012年毕业作品展、以及以“活现艺术”为主题的海报展和主题论坛,活动分别在798和K11 ECO HOME(环保体验馆)举行。时间会从6月初开始,持续一个月。K11一直致力于扶持本地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他们是当代艺术的未来。我们希望能挖掘培养有素质及潜力的新人,通过展览、主题论坛等活动,加强本地艺术家与普通市民的沟通及交流。未来五年内K11及多元文化生活区将陆续登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及海口等城市,打造超过100万平方米的不同类型艺术空间,希望能促进两地当代艺术发展。如果有适合K11的作品,我们会予以收藏考虑。

艺术与设计: K11本身收藏艺术品吗?

雷全立先生: K11有艺术品收藏系列K11 Kollection长期在各地的K11 Art Mall里进行展示。

艺术与设计: 类似于这样支持新锐艺术的活动,K11都做过哪些?在香港有什么实践经验吗?

雷全立先生: 最近的例如:2011年12月启用的武汉K11艺术村位于汉口常青花园内,约计3000平米,其中包括多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及公共展览场地。K11艺术村旨在提供各地的年轻艺术家在特定时间内自由使用工作室进行创作的机会,并鼓励艺术家除进行日常创意工作外,通过公开展览及定期开放的活动,与社区和公众之间互动和交流,促进地区艺术生态的繁荣。K11 2010年在香港支持举办了艺术家黄慧妍,关尚智的行为艺术项目《贫贱夫妻百事哀》、《9+2新生年青艺术家作品展》,2011年的陈丽云个人艺术展等新锐艺术活动。同时继2011年举行首届的Paris Fashion Week后,K11于今年3月6日在巴黎时装周的黄金地带举行艺术荟展,把中国时装设计新星及5位年轻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

艺术与设计: 为什么K11特别对中国的新锐艺术和设计给予支持?对于已经很成熟的艺术家的展览活动是否也会关注?

雷全立先生: 中国的新锐艺术和设计是艺术界的未来。我们希望去发现并资助这些中国优秀的新锐艺术家,帮助他们坚守艺术梦想。K11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向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年轻力量提供坚实的创作后盾和平台。我们致力于积极推动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交流,更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能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新锐力量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藉此为更多的人带去美和愉悦的艺术享受。K11同样也关注成熟艺术家,并希望与艺术机构、画廊等展开项目合作。

艺术与设计: 此次支持活动的主题体现为何?而“活现艺术”的概念又是如何理解的?

雷全立先生: 此次活动是“K11创意无限校园嘉年华”的一个开端,将围绕“In Art We Live”(活现艺术)展开。我们希望K11是把商业变身为艺术的地方,是一个艺术乐园,我们的概念里,艺术不只存在于博物馆、画廊中,艺术更应该像空气一样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K11致力与艺术家、艺术团体、艺术学院及艺术媒体紧密合作,以促进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为宗旨,尤其是对于从事当代及实验艺术的本地年轻艺术家进行关注和扶植,K11不仅对展览者、传播媒体及策展人等进行优势的资源整合,还设立了K11创艺新星计划,因为K11相信艺术及文化的发展能在市场的自由运转中成长,并借用市场的力量让本地创意生生不息,这一切都表明了我们对支持本地艺术界的持续性发展的承诺。

艺术与设计: K11如何将商业地产与艺术相结合?或者说如何将艺术巧妙的融进生活中?伴有艺术的购物环境与普通购物商场又会有哪些不同?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购物休闲体验?

雷全立先生: K11是一个让商业变身为艺术的地方,是一座充满活力、前卫、原创以及互动的艺术乐园,也是一场真正的艺术盛宴。也正如此,K11提供的是舞台般的购物体验,我们从博物馆以及画廊中汲取艺术源泉,将它融入购物及工作中,让艺术贯穿于文化、娱乐、购物和生活。购物中心是有“灵魂”的,应该实现“自我”价值。“K11”的“灵魂”是艺术、人文、自然的融合,其“自我”价值就是给消费者提供物质消费的同时,满足其精神需求和享受,让消费者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漫步在香港K11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既有世界大师级的艺术雕塑、名画,也有本地艺术家的展示“艺廊”,从一个店铺走到另一个店铺的短短路途,也会成为一段艺术鉴赏之旅。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会欣赏到不同的本地艺术品,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资讯。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艺术家还有机会与顾客沟通交流,既培养和激发顾客的艺术享受和艺术热情,亦让艺术家更主动地创作和发表作品。

艺术与设计: 从清华美院方面来看如何看待这次的合作?

马泉教授: 我们很高兴能与K11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年轻艺术家不应该只是埋头创做,也应该积极地进行自我展示、自我推广。K11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们有一个作为独立设计师在向社会展示自己创作的机会,他们作为一个商业品牌,很好地将艺术融入生活,并支持本地“新生创意”,扶持新锐艺术。不管是清华美院还是K11,我们共同的诉求都是为了学生好,都希望他们能够进行畅快的创作及公开的展示。

艺术与设计: 如何看待企业对于学院学生创作展览的扶持?企业经营和艺术之间有什么互为的促进关系?

马泉教授: 企业需要艺术的传递扩大社会影响力,将其提升到理想的高度;艺术也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来成全自己的绽放。两者结合,皆大欢喜,堪称完美之举。近年来,由时尚、奢侈品、金融等企业发起支持的艺术活动越来越频繁,不仅如此,为了更深入参与艺术项目和活动,很多奢侈品牌都创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如LV创意基金会、Prada基金会、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设立文化艺术奖项或基金会就需要有明确的非盈利性的公益性目标和宗旨、长期的规划以及高度的专业学术水平等,这样才有可能为基金会或艺术奖项树立良好的声誉和权威性。艺术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可能去迎合商业品牌提出的每个要求,合作一定要建立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艺术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语意和艺术的表达,不关乎文化也没有自我精神反思性的向商业妥协的艺术,是品牌对于当代艺术的一种异化,一种宣传化、手段化和技术化。品牌赞助一场好的艺术活动,而当艺术活动成为一种文化潮流时,品牌会从中受益颇多。

艺术与设计: 学生们对于这样企业支持艺术毕业展的行为有何反应?这样的合作给学生们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良好作用体现在哪里?

马泉教授: 学生们都非常高兴,积极性很高。因为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创作成本都很高,学院里只能提供很少一部分的经费作为支持,那么这次K11给予我们的支持将直接进入到学生们的毕业创作成本中,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得到了最有力的助燃。作品展将在798及K11的ECO HOME展览,这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更加促进学生们创作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们的自信。

艺术与设计: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声音存在——认为艺术应该是远离商业行为而独立存在的,但是是否对于年轻的尤其刚毕业的艺术家来说,这样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马泉教授: 其实作为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讲,他们从来都不能离开商业,他们的设计作品就是希望能让商业产品有更高的品质。商业中也有商业的文化,文化中也离不开商业的活力,与过去不同,现在你可以看到在影响世界的革命的设计事件中很多都在商业中出现。企业赞助、支持艺术活动必定是大势所趋。艺术纯粹的文化气息有利于淡化直白的商业形象,并且与某些高端品牌的创始理念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品牌寻找合适的艺术推广之路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而艺术品也可以借助品牌的渠道在商业社会中得到更广泛和有效的传播,可谓一举两得。中国艺术的未来也需要更多的赞助人,使艺术充满活力,让普通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