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热潮震撼伦敦 徐冰出席高端对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展场外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展场内景

2012年4月16日,作为2012年第四十一届伦敦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系列活动中唯一的艺术展,《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伦敦市中心的拉-盖拉里亚艺术中心(La Galleria Pall Mall)的展厅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十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四十余件作品风采流溢,静静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当代的美学精神。以水墨、油画、雕塑、影像、装置等艺术媒介;试图以视觉艺术特有的方式从不同角度阐释“传统的复活”这一概念,向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传统美学精神致敬。

17日上午,在Earls Court中国主宾国展台活动区,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与英国蛇形美术馆艺术总监Hans进行了一场“中英艺术高端对话”。徐冰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线索,和汉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讨。很自然地表达了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精神持续性的沿袭和敬仰,徐冰的作品仍然在探讨文字释义与视觉传达,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些作品都表达了传统的中国式的思考,并且他能恰到好处的很智慧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书”与“画”进行糅合。

近几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热潮震撼全球,当代艺术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国传统因素一直在努力参与。但是否表面化、脸谱式的中国符号最能代表中国?爆炸式的价格一路飙升能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吗?昂贵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吗?……这是值得质疑的。徐冰与英国蛇形美术馆艺术总监Hans在主宾国现场展开出版与艺术高端对话,是否是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在伦敦的传统文艺复兴的思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冰与英国蛇形美术馆艺术总监Hans之“中英艺术高端对话”

万事寻根,中国当代艺术除了通过“批判”而立的一派,更多是从传统中吸收精髓做了现代语言的转换,这是不应被忽视的。从这个角度讲,《传统的复活》正是要为世人展示中国当代美术史中重要的另一面,同时,这也是证明宣传中国文化回避不掉的一面。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展览承办方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娟女士表示,伦敦国际书展是当今世界四大书展之一,主宾国活动更成为集中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国家综合文化面貌的重要契机。 2012年正值中英建交40周年,又恰逢伦敦即将举办举办奥运会,中国能够应邀成为本届伦敦国际书展的主宾国,具有特别意义。在中国再次崛起之际,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期待着中华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发展应当既保持民族性,又充分体现时代性。放眼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必将在东方复活一个悠久而更新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的策展初衷和美好愿景。

纵观当代艺术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思考,我们发现当代一线艺术家们一直在做着或多或少的文艺复兴式的创作。我们走近过谷文达的《碑林》,熟知徐冰的《天书》,思考过黄永平的《山海经》,欣赏过蔡国强的《草船借箭》,认识过傅中望的《榫卯结构》,鉴定过展望的《假山石》,凝视过隋建国的《衣钵》,体味过陈云岗的《后现代中国》,反思过邱志杰的《记忆考古》,也了解过刘建华彩塑瓷盘系列,惊愕于王天德的《水墨菜单》,被黄岩的《文身》震撼过,悉听着光庆的《朱子家训》,反省过肖丰的《中国光影》,袁晓舫的《长城飞行计划》,尚扬的《董其昌计划》,等等,都是采用中国元素,对当代中国文化进行反思、质疑、调侃或批判。其实,在伦敦“传统的复活”之前,艺术家们一直在做着或多或少的努力。这一次在伦敦能否掀起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传统文艺复兴?

艺术的精神是持续性的精神,中国期待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这种文艺复兴首先是传统的复活,以此为基准点,创造今天的文化景象,以证明盛世的智慧、活力和标本。中国当代艺术应该不断反思和进行寻根和创新。在自省中前进,在批判中成长。

此次展览的十七位艺术家的共同点以及重要性是,他们以成熟的当代形式、国际化的视野提供了一种属于今天的文化品质。这在全球“中国文化热”现象下具有积极意义,我们需要自己讲故事了——在一如既往的伟大美学精神的光照下,我们的文化可以是博大的、丰富的、有深度的、承前启后的,同时是无可替代的!

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受人瞩目的全面发展时期,而中国经济的活力自不待说,中国当代文化的建树也越来越需要自身的观点作为支点。当代艺术家有责任通过各种鲜活的艺术形式,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的正典,彰显源远流长的艺术精神……,这也许也是此次展览的美好愿景和传统文化文艺复兴的目的。

尽管中国是没有共同信仰的混杂社会,不像欧美,无论社会震荡如何剧烈,都能在基督教一统众生的熏陶中平息。但是从本性讲,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不信仰;如果说信仰,当代艺术家都以自我为上帝。每一个创造的元素都是一次创世纪的开启。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们,就像徐冰、徐累、展望、刘野还有李象群等人们,用自己不可复制式的骡子式的符号,不断繁育当代的艺术,却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让人们感到清醒。虽然这种不可复制和自我特点在某种意义上看来,是宗教式教徒不能接受的自私,甚至不可救药,但是,当代艺术家若是归依宗教,就不能不告别当代艺术,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在伦敦的传统文艺复兴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的无疑是一剂强心剂,醒脑剂,让中国当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之后不断浴火重生。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