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弘: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称: 杨于弘 三月

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220mmX150m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称: 杨于弘 孕育系列(怀抱)(二)

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220mmX150mm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青年画家杨于弘一贯践行的创作思想,从他近些年以婺源为题材的风景画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对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正如米芾所言:“心匠自得为高”。马尔科姆&S226;安德鲁斯在他所著的《大地成为风景与风景进入大地》一章中指出:半个世纪之前,肯尼斯&S226;克拉克[Kenneth Clark]作了一项先驱性的、有关风景画的研究,并命名为《风景进入艺术》,这一题目明确地拟定了两种实质之间的关系:“风景”表示乡间某一角落的美景,而“艺术”所指的则是人将景色转变为画面时所发生的一切。这时,人所依赖的是视觉、才情和技巧。在克拉克的题目下,风景只是一种等待艺术家加工的原始材料,而在马尔科姆&S226;安德鲁斯的研究中,大地本身,而不是风景,才是艺术的原材。而且,在大地变为风景的过程中,一种知觉上的转变已经成为画家和摄影师的合适的主题,或者是成为了一种审美体验上的满足。于是,这一过程具有了两层意义;大地成为风景,风景成为艺术。

然而,在汉语言文学系统中,“山水”、“风景”这两个词至迟在公元3世纪已经流通。《三国志&S226;贾诩传》:“吴、蜀虽蕞尔小国,阻于山水……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世说新语&S226;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这里的“山水”、“风景”都与自然景物有关,但前者涉指恒常稳定的自然状态,后者则涉指人文景观,所谓“山水不殊风景异”者,即体现了这两个词的词义既有叠合又有微妙错位的指称功能。在今天国内学人编著的美术词典中,“山水画”和“风景画”已成为畛域分明的中西概念,两者在理论上都承认以描绘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但价值取向却无法抹消前者倾向于描绘胸中丘壑,后者则是眼中之物的客观再现的本质差别。

有意味的是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里蔡小石在他的《拜石山房词》序中摘引江顺贻的话把这一“山水”或这一“风景”最终归纳为三个境层极为精妙:“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

钟灵毓秀的徽、赣文化滋养着青年画家杨于弘的诗情和画情,清新、明快、浑厚、质朴是杨于弘婺源风景的显著特点。例如2004年创作的《希望》厚薄相宜,兼工意写,有水彩的气息又不失油画的凝重,远处层层叠叠的油菜田堤濛濛胧胧,近处的油菜田炫丽而又灼烈,耀眼夺目的油菜田彷偌凡高激情喷涌的向日葵,错落有致一排排白墙黑瓦相映共间的徽式建筑在绿油油、橙亮亮一遍色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净而又耀眼。这时候,你看到的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景翻版,而是田堤、白墙、阳光,这“我”的深处,光影融合、韵味苏醒、形象构成,所共同营造的一片心灵的风景,抑或还有一种响亮的精气神儿揭然而起。这一路风景我们还可以从画家在随后创作的《三月》、《庆源春色》、《春水》、《晨曦》中进一步得到心灵上的感触与回应,驾驭各种题材和艺术语言是杨于弘个人作品风格中又一大特色。他很重视作品的构图和布局,注重画面的色彩与变化。不论油画或水彩,他精心营造主次分明的画面,既突出主体,给人心灵以“诗意的栖居”与“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美的震慑,又追求题材的多样性,以求意境的深邃与恢弘,而且,在油画上常常大胆以刀代笔,以油代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国画如此,西画何尝不是如此。

杨于弘现为江西省画院专业画家,在此之前作品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粉画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先后参加第九、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首届粉画展、第三届油画展、首届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作品多次发表在国家权威期刊上,受到画界、收藏界和观众普遍好评。

杜夫海纳曾说:“美的深刻性是人的深刻性的镜子。”

在当代做为一名风景画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他和自然同生活共呼吸

他懂得溪水的潺潺声

他理解泥土的言语

他还能听见油菜花在生长

……

这就是风景画家的理想

美,无处不在,青年画家杨于弘早已把古徽州视为自己的心灵家园,从那时起,婺源便理所当然成为画家绘画的故乡。

自古书画即是心画,“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开篇写道:“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当今画界,许多人沉迷于浮华、夸张和宣泄,注重表达日常生活片段,不再关心广阔深刻的人类价值,然而杨于弘在笔墨中立定精神,真诚的面对生活,真诚的面对艺术,这种精神其本身就难能可贵。朱熹说:“不必托于言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默动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所适而非文也。”这就是说:“文”不只是文章诗赋,而是整个人格、整个人生和生活。一切“人可得而见”的“语默动静”都是文章,都是艺术,都关乎“道”、“理”。亦是说,“文”不只是文艺,而更是人生的艺术,即审美的生活态度、人生境界和韵味,这不正是青年画家杨于弘所执着追求的吗。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