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半裸女像》重见天日 专家论证真假

李叔同油画作品留存的经历真可谓多灾多难!据记载,1918年李叔同在出家之前,曾将他的油画作品寄赠给当时的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但这批作品后来下落不明,据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丢失了。
中央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去年大概10月份左右就发现了这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这件作品跟李叔同相关的作品介绍和关于他发表的图像非常想近,就对它做了一些来龙去脉的考证,初步理出了一些头绪,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疑问。希望在研讨会上能够得到一些解答。这件作品也可能对中国文化史、美术史的研究和李叔同早期油画研究有重要意义。”
王璜生阐述《半裸女像》央美美术馆入库情况
首先,今天大家看到的作品基本上是一张原汁原味的作品,没有经过清洗,边框也是原来的,目前作品上也有灰尘。第二就是这张作品最早的记录是在“图书馆、陈列馆”的物品登录本上写:“品名:吴法鼎《半裸女像》布;编号:2011-甲;分类:西方艺术;金额:500元。”这个物品登录本的情况已经咨询了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老常务副馆长,他是在1990年至2004年工作于美术馆,他说在他来工作之时便存在这个登录本,据说是文革后重新登录的内容。
另外的记录便是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搬到现在的新馆之时进行整理登录的电子版本,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的登录以实物为准,由于画作上没有名字和任何签名记录,所以在登录和其他记录之时都不知道作者是谁,记录中这件油画作品的储存位置一直是西方绘画的仓库,所以这件作品一直被认为是无名的西方绘画作品。
这幅油画《半裸女像》宽116.5厘米、高91厘米,无签名。画面内容为画作当中一女子半裸上身,双目微闭,斜倚在椅子上,画面恬静、优美。现在这幅油画整体画面保存尚好,但画面有几处卷折痕和局部颜料脱落。画作背面油画布有很多孔,有重新钉过的痕迹,木框显然是后来换过的,有较大白色笔书写的“2011-甲”,贴有两处纸质央美美术馆库房标签。
左上角标签为:“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藏/柜架号:2-3-8-(136)/题目:半身裸女像/作者:空/年代:空/规格:90x116.5/质地:麻布/总账号:2011/分类号:空”。



右上角标签:“总账号:2011/题目:女人体半身像/作者:空/排架号3--油-1(下)”。
这其中登录的尺寸有所变化,最早纸质账本上的尺寸是90x116cm,标签上的尺寸是90x116.5cm,现在我们测量出来的尺寸是91x116.5cm。这就是中央美院美术馆关于这件《半裸女像》的登记和收录大体情况。
王璜生梳理美术史中对于李叔同《女》的刊登与记载历史
在去年清理库房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对这件作品产生了怀疑,对相关的图像进行寻找,目前通过我们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在很多书刊中介绍李叔同的代表作时,几次重要的刊载都是指向这件作品的。



最早出现的图像是在1920年4月20日发行的《美育》杂志第一期,杂志由中华美育会主办,中华美育会1919年成立。画作的图注写道:“女(油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藏) 李叔同先生笔”,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也是1919年创办,1920年成立。李叔同是1918年9月出家,出家之时将所有衣物、绘画、书法等物品捐赠给朋友、学生及机构,这件作品的发表距他的出家不到两年时间。
其中有一点很重要,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的创办是同一组人,也就是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三人,其中吴梦非在两个机构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件作品发表于第一期《美育》的重要位置,位于杂志第二页,同时也附有吴梦非用笔名“非”写的李叔同先生小传,这一期的杂志封面是李叔同写的书法。从这点看来,这本刊物与李叔同有重要关系。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在中国私立的美术师范学校里是一所很影响力的学校,在办学的七年里培养了800多名学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师资。同时,也有资料显示,他们的办学是非常艰难的,吴梦非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李叔同出家之后多次写书法给吴梦非他们,支持他们的办学。

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这件作品的第二次发表是1959年《美术研究》第三期第42页刊登了这件作品,吴梦非所撰写的《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段》一文中谈到“李先生曾做油画‘裸女’一幅,此画现尚存于叶圣陶先生处”,刊登作品名《裸女》(油画)李叔同作。这件作品的图像后来也在郎绍君、陶咏白等编著的书里用到过,但之后的刊载图片明显出现画布折痕,图像折痕与央美美术馆现存作品基本吻合。
以报刊和书籍刊载历史的线索来看,央美美术馆基本确定这件作品为李叔同“传说中”的代表性《半裸女像》。

中央美术学院还存另外一张李叔同油画作品?
央美美术馆根据搜集资料大体勾勒出《半裸女像》的流传线索,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1906-1911年间)创作的作品,1920年前后(李叔同出家后)这幅画为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所收藏,之后又转到夏丏尊处,后来50年代又由夏丏尊的家人转托叶圣陶,叶圣陶于1959年8月30日代夏丏尊后人将此画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
研讨会也邀请到了叶圣陶的孙子(夏丏尊外孙)叶永和来回忆他所见到的作品,他所提出的观点令整个作品的流传线索出现了改变。
叶永和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他谈到了记忆中李叔同作品《裸女》的故事与面貌:“李叔同当年与夏丏尊先生是好友,他的出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夏丏尊的原因。那幅《裸女》的作品后来转送给夏丏尊,夏丏尊当年喜好文人墨客喝酒畅谈,在杭州盖了个院子叫‘平屋’,这幅画和很多其他的东西都在那里。后来夏丏尊先生去世了,在50年代,他的儿媳妇一个人看着整个院子,会有一些偷盗者,不太安全。夏丏尊与叶圣陶是亲家,夏丏尊是我的外公,叶圣陶就是我的爷爷,那时就把这批东西都运到了北京来,也就运到了叶圣陶的家里。那个时候的人们都认为好东西一定要送给该保管的机构没有像现在这样会觉得值钱,所以外公家里人问这幅油画应该保存在哪里时,我爷爷就将此画送交给了中央美院。文革过后,我爷爷见到吴作人,提到了这件油画时,吴作人就说已经忘记了,再后来找了几次也没有找到。但是我记忆中的那幅画跟这件是不同的,虽然外公和爷爷在那时的思想已经很开放了,但是还是不会把一幅裸体的画挂在家里,记得当时那幅画就摆在屋子里、竖着,那时我大约8、9岁,经常看见它。但是我能断定的是,今天这幅画并非是当年从杭州拿到我家托爷爷送给中央美术学院的那幅。那幅与这幅相比长基本差不多,但宽比这件小点,颜色也更深,基本以棕褐色、黑色为主,而且为全裸侧卧的结构,不是半身像,人物面部基本看不清楚,能感觉到是一个痛苦的表情,但几乎只有一个轮廓。其实应该就是有两张画,来之前我还害怕这件接近于小时候看见的那幅,怕时间太久了认不出来,结果一看差别挺大的,很明显。”
商金林所主编的《叶圣陶年谱》1959年8月30日记载:“作书致吴作人,以弘一法师的裸体油画一帧送中央美术学院,请其保存。”商先生正式这条记载的资料来源于叶圣陶日记。
叶圣陶1982年6月23日作《刘海粟文集》序中写道:“我国人对人体模特写生,大概是李叔同先生最早。他在日本的时候画过一幅几大的裸女油画,后来她出家了,赠与夏丏尊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夏先生的家属问我这幅油画该保存在哪儿,我就代他们送交中央美术学院。可惜后来几次询问,都回答说这幅油画找不到了。”
可见,叶永和儿时见过的《裸女》与这次央美美术馆重新发现的《半裸女像》印象中并不是同一件作品。那么,中央美院可能还藏有另一件由叶圣陶捐赠的李叔同《裸女》作品。

专家建议:进行物理鉴定 确认画布与颜料出处
如果当年叶圣陶所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的作品《裸女》与这件不是同一件,那么这件《半裸女像》如何从最初的1920年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辗转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收藏品,这给作品的流传线索带来了新的考证难点。
几位专家也从绘画本身上提出了疑问,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通过1920年《美育》杂志发表的图像与这件作品做了比较,他认为最接近李叔同的真迹的图像便是1920年的图像,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20年的图像与现在的作品构图基本相似,但有几个细节显然不同,现在的作品线条是圆润的,颜色是朦胧的;1920年的图像线条更硬一些,黑白对比更明显,层次感明显,但也不排除为了印刷的效果在1920年出版之前对图片进行处理的可能;他还指出了图像与作品中存在的几处明显的细节的差异,例如人体背后的椅子靠背的不同,画面中花瓶的高光面积、阴影不同,画面左下角对于细节的描绘等,他也提出了一个猜测那就是这件作品最初在央美美术馆的登记是吴法鼎的作品,那是否有可能是吴法鼎在南来北往的教学过程中对李叔同作品的临摹绘画也值得考证。刘曦林也谈到,一个重要鉴定渠道则是通过仪器对画布与颜料进行鉴定是否为日本材料,如果确实为日本材料则基本可以确定这件作品为李叔同的真迹。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陈星搜集了大量李叔同出家之后的物品捐赠情况,他列举了李叔同各类物品的详细捐赠人,而并非资料中所仅限的几人和捐赠类别,他认为从1920年至今的近百年历史中,一幅油画的流传历史可以出现太多的情况和可能,所以并非都能够按照史料记载中找到作品的流传记录,还是应该通过作品本身的鉴定得出结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对两幅画提出了疑问,他认为从素描结构来看,两幅作品是不同的,两件作品的层次感明显不同,另外在画面的左下角处1920年发表的作品图像很明显有各种不同的纹理与线条,而在目前的作品来看,左下角则是以平涂处理的无纹理效果。他认为此件作品有修补过的痕迹。
其他专家则提出了对于1920年图像的看法,他们认为1920年出版的图像本身可能效果并非很好,而且在杂志上发表的图像是原作缩小了几倍后的效果,与作品产生差异也是有可能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对于油画的鉴定方式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首先应该通过重要几个点的位置定位与画面结构的精确测量,来确认此作品与1920年的图像的结构是否吻合,首先排除打方格临摹的可能性,如果作品的结构与关键点的距离等因素能够吻合,就可以通过物理鉴定的方式,通过对材料、画布等进行检测,材料确定之后再去论证作品的年代和流传线索,另外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双胞胎”画作也经常出现。
研讨会结束之后,王璜生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说:“各位专家对于油画的鉴定与论证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美术馆将会进一步对作品进行物理技术鉴定工作,也将会着手对李叔同《半裸女像》作品进行保护性修复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积极查找另一件李叔同《裸女》作品。正在与东京李叔同作品收藏的机构进行联系,初步计划将东京的作品借展在2012年12月向社会公众展示相关作品及艺术、文献、研究成果等,并出版学术研究专辑。 ”
李叔同(弘一法师)留世油画仅三张
李叔同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传奇式人物,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李叔同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来的先驱者之一。其油画艺术具有极高的成就,内山完造曾称:“直至今日为止,油画的造诣尚无出他之右者。”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美术教育家。同时,他把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到一个新的高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及戏剧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美育精神,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许多文化名人。他中年出家,号弘一,静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专攻西画。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就参加过由黑田清辉主持的白马会的两届展览,入选作品多幅,为中国之第一人,并且得到了业界的好评。回国后,李叔同在执教浙江第一师范期间,在中国首次开设了人体写生课,开中国美术教学之先河。李叔同的学生、著名教育家吴梦非说过,李叔同“平时作品中最伟大的要数油画”, 而出家后,李叔同便不再从事西画创作。因而现在李叔同存世的油画作品非常稀少,据传比较确切的仅有三张。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