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美方能造就美

我或许是杞人忧天。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国策,我却在担心:文化建设最终是要靠人来设计、决策和实施的,如果人自身的审美素质不够高,那会建设出怎样的文化来呢?

这么想不是针对别人,而是缘于对自身的反思。我们这一辈人在“文革”中度过童年,在“百废待兴”时期受的高等教育。从小,我们受到的美育甚至比物质更匮乏。记得“文革”结束后,有欧洲的古典绘画展到国内展出,观者如云,水泄不通,可见人性是渴望美的。

改革开放后的岁月里,我们忙着追赶,追赶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差距,追赶补救荒唐岁月造成的危机。美,那是太奢侈的讲究。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造就过人类审美文化历史的巅峰。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便是明证。然而,近现代的战乱动荡,让我们的审美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物质上的破坏容易修复,而全民审美素质的重建却不知道要几代人才能完成。

人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培养和熏陶的。在教育和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在教育经费和文化建设布局中,考虑到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那将会是功德无量的好事。让我的学校美起来,就是让人美起来。尤其大学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重地。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懂得辨别美丑,当他们成为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时候,就会知道如何造就美好。断不至于像我们这一辈那样,干出拆毁优秀历史建筑这样焚琴煮鹤的傻事。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懈地追求更加美好。对美好的追求,让人性得以完善和提升。蔡元培说,美育让人懂得“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难道不是为了让人与人和谐地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之中吗?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