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天后草间弥生“擦亮了她人生的火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十个春秋中,草间弥生以永无止尽的创新和不断变化着的风格,从日本的乡村走到纽约的艺术圈,又回到了当代的东京。她一生中进行创作的艺术媒介多种多样,从绘画、雕塑、影视到行为和迷幻性装置都有涉足,有表现于纸上的半抽象的图像,有被称为“叠积物”的软雕塑,有她自创的“无限之网”(有译为补捉网),这是用颜料以弧形铺成巨大图案的绘画作品。她的圆点更是出了名的。

本次在泰特美术馆的展览多角度地展示了这位十分独特的艺术家。在英国,她的作品从来没有以此规模展出过。无论是对草间弥生追崇许久的粉丝还是首次听说的观众,这都是以此不容错过的机会。

穹宇天后草间弥生

在东京的工作室内,草间弥生画了一笔弧状,和她戴着的假发一个颜色。自幼,艺术就成了草间弥生面对严重精神病症的逃生之路。她常常受到精神困扰,经历极其恐怖的幻觉,会感到她和宇宙间的界限突然消失,她称之为“自我抹杀”。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毅然决然地拿着画笔继续作画,至少这还是一个完全由她控制的领域。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在世界艺术中心认识了唐纳·贾德、安迪·沃尔、约瑟·科内尔和奥顿伯格等艺术家,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不少影响。她常常会利用自己的局外人身份,男性主权社会的女性、西方艺术界的日本血统、强制性神经病症下的受害者等身份似乎成为了她的卖点。草间弥生在纽约名噪一时。然而,七十年代她回到日本,并被收诊进一所精神疗养院接受治疗,此后草间弥生几乎在艺术界销声匿迹。至今草间弥生仍然住在这所精神疗养院。现在,草间弥生东山再起,艺术之路再度辉煌。2008年她的一件作品拍价580万美元,当时拍出在世女性艺术家单件作品第二高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她的回顾性展览巡回世界顶级美术馆,已经在马德里的瑞内索菲亚美术馆和巴黎蓬皮的艺术中心得到好评,2月9号到6月5号草间弥生在泰特现代美术馆,7月12号到9月30号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展出;2月10号到4月5号伦敦维克多维亚·米诺画廊将展出她的部分最新画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维克多维亚·米诺画廊展出现场

草间弥生对战后艺术至少有两点重要贡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她刚刚搬到纽约不久就创作了大型抽象绘画,衬着黑底,手绘的白色弧状颜料铺张成的网制造了一个空幻的视觉效果。一眼看去这些画布不过像是很平的单色画,再盯上一会,眼前的变成了跌宕起伏的波点。这些作品似乎是对抽象表现主义,如波洛克滴画一类的很好回驳。与之相比,草间弥生的这批作品构图更为激进,绘制过程也更具力度。更不容忽视的,草间弥生的抽象作品宣告了下一场艺术运动的到来——极简主义。

这些她称为“无限之网”的作品能助她逃离她最怕的“空无”。1961年她创作了一幅长达十米的“无限之网”,这幅巨网不仅显示了她的精神需求,似乎也透露了她不小的志向。她没有停止织网,后来在其中增添了色彩。她的这个永续的系列作品绝对领先于达明·赫斯特的圆点作品。

草间弥生在装置艺术上也是领先于她的时代的。1963年她在葛特露·斯坦因画廊展出了“千船会”,她把阴茎模样的软雕塑塞进船里,她用九百九十九张作品的黑白照片贴满了整个展厅。这件超现实波普作品非常具有影响力,她把艺术从架上抽取下来,布满了整个空间。三年后,1966年,安迪沃霍在“牛首交错”(Cow Wallpaper)的展览中模仿了草间弥生的做法。草间弥生提到安迪沃霍说:“我们是同一条船上的对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现场

草间弥生继续创作“无限镜像空间”。最近的几个作品中有上百盏小灯,灯光由墙和天花板上的镜面和地上的水面反射着。草间弥生似乎通过这些作品将自己内在的恐惧转译成了敬畏甚至是得意和知足的情感。走近这些空间的观众会感受到自己就是这美妙穹宇的中心。

在六十年末,草间弥生开始创作行为艺术,创办了“身体绘画艺术节”和“自我抹杀的偶发现象”等艺术活动,这给她带来了褒贬相当的名声。这些活动中有体绘波点的裸舞嬉皮士,焚烧旗帜或模拟性行为。由此,生活简洁的她到成为了性开放运动的推动人士。这个事件对她的艺术生涯到时影响不大。

草间弥生倒是擅长聚集目光。她外表醒目,常常身着自己根据设计的的衣服,看上去她似乎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她每天都已阅读关于自己的报道开始。媒体对于有些人来说简直是梦魇,媒体报道却是草间弥生克服自我磨灭的灵丹妙药。她似乎可以从自己媒体形象中再次肯定自己的存在。

很多女性艺术家都是大器晚成。晚年的声誉的好处在于可以将她们推向新的高度。布尔茹瓦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创作了她的人生佳作,草间弥生也希望能步其后尘。泰特愿意做回顾展的这一消息“擦亮了她人生的火花”,维多利亚米罗画廊总监,草间弥生的欧洲经纪人格伦·赖特这样说道。的确,仅仅过去两年她就创作了140多幅作品。

放在桌上方便草间弥生操作的这些画布,上面布满多样的极具创新的构图、色彩和充满诗意的题目。这些作品可能是草间弥生目前最公开的私人作品。很多艺术家到了晚年都只能毫无生气地反复早期作品的创意。但是草间弥生与他们不同,她继续着新鲜大胆的尝试。“死亡其实一直离我不远,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还没有多大的成就,所以我还想投身绘画。”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