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毅:《东方红》 的三个版本

在2012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领导李长春、刘云山等人代表胡锦涛同志看望了著名摄影家袁毅平。李长春还兴致勃勃地观赏了袁毅平的代表作品《东方红》,并悉心倾听了袁老讲述的照片背后的故事。由此,我对《东方红》这幅名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摄影文献中发现《东方红》发表50年来,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版本

在1961年第六期的《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袁毅平拍摄的《东方红》,同期还发表了作者撰写的拍摄经过,大致意思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一、确立主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清晨是以《东方红》的乐曲,作为开播的前奏曲。在中国摄影编辑部工作的袁毅平,每天是听着“东方红、太阳升······”的前奏曲洗漱、吃早餐,然后拎着人造革包出门,坐着公交汽车由西往东经过天安门广场,到北京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上班。耳听着“东方红······”的乐曲,眼望着天安门城楼,时间一长,在袁毅平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一轮红日透过漫天的彩霞,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的东方冉冉升起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从1960年的冬天开始,拍摄《东方红》的想法确立起来了。

二、拍摄时节

创作主题确立之后,天安门一年四季什么时候会有漫天彩霞呢?北京的冬季和春季,清晨大都是雾气昭昭,就是赶上万里晴空的好天气,也看不到彩霞。夏季之初,有时天空清朗,但是只有云彩,很难见到彩霞。夏末至初秋,正值北京雨天的旺季,如果头天夜里下了大暴雨,第二天清晨有可能出现彩霞。

三、画面设置

拍摄时节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拍摄地点和拍摄角度,观察清晨汽车、自行车以及行人的变化情况,夏季太阳升起的具体方位。从1961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下旬,袁毅平一共试拍了十几次, 期间几次更改了拍摄想法,开始试拍都是等太阳完全升起,甚至等太阳升到一定高度才拍摄,广场的地面、天安门城楼以及天空之间的光照比较为均匀,但总感觉不够含蓄,后来就改为太阳露出三分之二时拍摄,这样更富有朝气勃勃、蒸蒸日上的感觉。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感,用松树枝作为画面的前景,但拍出来的样片一看,有一种辽阔天空被松树枝压抑着的感觉,经反复比较还是决定不要前景。天安门广场地面每间隔一天洒一次水,洒水后拍出来的样片,天安门好似侵泡在水里,最终这一拍摄方案也放弃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选用胶卷

为了突出东方红的“红”字,决定使用彩色胶卷。刚开始选用日光型彩色胶卷,由于日出时色温较低,拍出来的照片遍体通红,感觉色彩过于单调。后来又改用灯光型彩色胶卷,颜色偏冷,蔚蓝色的天空能衬托出太阳和彩霞。

1961年8月下旬的一天清晨,天公作美,彩霞布满了天安门广场,袁毅平用如来福莱克斯120双镜头相机,在他最满意的拍摄角度,连续拍了11张照片,终于完成了《东方红》的创作过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61年12月28日,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北京美术展览馆开幕,在展览馆的第二展室正中央的墙壁上,悬挂的《东方红》特别引人关注,作品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在1962年第一期《中国摄影》杂志上,摄影家吴寅伯、扬子颐、狄祥华、平林纷纷撰写影评,高度评价《东方红》,其中,狄祥华在影评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有关天安门的照片,过去拍的已很多,要想以新的角度反映,表现得不落俗套,这就需要有所创新。作者在乐曲《东方红》的启迪下,触类旁通,获得了创作上的灵感,产生了《东方红》这幅作品。”在1960—1962年中国摄影杂志作品得奖名单中,《东方红》获一等奖。 从此之后,《东方红》在社会上,从原来单一的陕北民歌的艺术形式,又增添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式,至于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形式,那还是后来的事了。

第二版本

1979年,新中国的摄影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由中国摄影编辑部编辑,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选》,共收录1949年至1979年之间拍摄的摄影作品144幅,《东方红》被列在作品选的第3页上。1989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选》,共收录了1949年至1989年之间拍摄的摄影作品286幅,《东方红》被列在作品选的首页上。作品选上的《东方红》与第一版《东方红》经比对,并非同一张底片,也就是说,作品选上的《东方红》是第二版本。第二版与第一版之间的区别是:第二版有四辆公交汽车由东往西行驶,最前面的两辆公交汽车,仔细观看能分辨得出。除此,还有几位骑自行车的由西往东骑行,在画面的左侧,有一位骑自行车的刚闯入画面,骑车人呈剪影状,要仔细观看才能隐隐约约看到。《东方红》从拍摄到作品选的出版,矮克发灯光型17度的120胶片已存放了18年,胶片有些褪色,放大出来的照片,蔚蓝色天空有一点偏品红色。1989年出版的作品选,胶片存放了28年,胶片进一步褪色,再放大出来的照片,天空更加偏品红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版本

二十一世纪以来,《东方红》又有了第三个版本,它的出现逐步淡化了前两个版本,以至于一些年轻人误认为第三版的《东方红》就是最原始的版本,只有年长的同志对前两个版本还存有记忆。第三版与第二版之间的区别是:第三版被赋予“中国红”的颜色,它不仅是“东方”红,而且“南方、北方”都红,可以说是满天红。之所以会出现满天红的艺术效果,是因为作者把《东方红》理想化和意象化了,第三版的行人消失了,汽车开“跑”了,飞鸽自行车“飞”走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句老话说:“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我这里说的“东”,是艺术品市场上的买家,如果《东方红》不紧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话,它在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的拍卖业绩,也不会呈阶梯状逐年攀升,2006年的落槌价为4.4万元,到2011年落槌价就升至为9.2万元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万绿从中一点红,动人chun色不须多”。回望新中国的摄影发展史,《东方红》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之中,就像一朵不谢的红花,盛开在人们的记忆里,只要提及《东方红》,人们心中就会涌起崇敬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东方红》的作者袁毅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获得殊荣之后,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东方红》在不同的时期的版本更迭,证明了袁毅平在创作观念上的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