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微博”时代的“春运”艺术
临近旧历新年,除了谈论年复一年的“春晚套餐”和间歇性出台的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禁令之外,“春运”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又成为了锁在大多数异乡游子眉间和心头的一张忐忑车票。
不论是在售票处外排队的蜿蜒长龙中,还是守在电话机旁不停拨打订票热线的焦急等待中,或是坐在电脑屏幕前不停刷新订票信息的无眠夜晚里,那种“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戏剧性表情总是在不同的脸孔上表现的尤其生动。而在这每年一次的全国性人口大迁徙中所集中凸显出的复杂人性和社会质感,恰如一场参与者众多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早在“微博”时代到来之前即将当下艺术的种种特质书写进滚滚回乡的车轮之中。
在“微博”出现之前的若干年,关于“春运”的讨论是被集中在以政府表态为主导的少数官方媒体的手中的;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关于“春运”的讨论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了:以轻微背离官方调腔的大众媒体为代表,以及相对宽松的论坛和评论模式,让“春运”时期的网络平台成为一个偏重大众表态的舞台;而“微博”的出现,则进一步将表态与评述的立场引向日常化: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被平行放置在公众杂谈的另一边,从点滴的调侃或无奈开始,“春运版伤不起”和“曲线回家”等民间智慧在经过无数的转发之后,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持续地发酵成一场引人关注的公众性互动,而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所衍生出的、海量的灵光乍现或深思熟虑,又催生出更多的对于同一问题的迥异思考和解说——从网络漫画到填写进熟悉曲调中的异样歌词等——表现形式和切入角度的丰富,也让网络成为一座无墙的艺术馆。而“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老套的谚语,在被微型语言所统摄的交流平台中也成为一种试图指点江山的古旧姿态——在公众杂谈的虚幻“民主”空间里,谁会在乎你作为艺术家的日常身份呢?能够切中要害的有趣表达才是“真”的。
而我们再回头看“前微博”时代的“春运”洪流,其中亦表现出了很多与“微博生态”相近似的特征。这场由不同阶层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艺术”,在严苛的规则限制与群体性流动的相互抗衡中,始终保持着种种不可预知的变化和偶然性——就像是一次由政府担任总策展人,铁道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布展,由不同阶层的公众来具体实施作品的庞大展览,它最终的展出效果往往超越了政府所预设的意义范畴;而很多当下的艺术作品所偏重的互动性概念,也在这种综合的流动过程中表现为丰富且直接的个体或群体交互——不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回到家乡以后,每一个真实的个体都在这场迁徙中起到了一种传递不同信息的具体功能,这些被传递的信息包罗万象——从煞有介事的以讹传讹到对国家大事的严肃解读,从个人情感的阶段性变化到道听途说的搞笑段子等——在有限的时间区间内,以最为简洁的浓缩话语、身体姿态或图像暗示等,与亲人或偶然结识的旅伴交互着迥然不同的多层次信息,而潜藏在这种直接交换方式背后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导向,也像旧时的民歌一样,抛开了固有空间的芥蒂,并以一种口耳相传或现身说法的生动方式延续着自身不断变化的生命活力;同时,这种交流方式本身也是一个逐渐删减与篡改的过程——删除掉附庸其上的冗余信息后,戏剧性矛盾的逐级显影,也让被篡改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接近所谓艺术表现的固有形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