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韵——孔德众、郭燕春的绘画世界》展览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赵莎) 为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增进羊城市民对唐宋文化的了解,《唐风宋韵——孔德众、郭燕春的绘画世界》展览在广州博物馆专题陈列厅进行为期一周的展出。展览展出孔德众、郭燕春两位年轻绘画艺术家近年来精心创作的绘画作品69件,分为敦煌遗韵、云山如梦、花鸟清趣三部分向观众展示色彩绚丽的唐代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和具有宋代风格的山水画及花鸟画,这些绘画作品构图精美,意境深远,形象再现了唐宋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唐宋是中国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唐代包容开放、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大唐盛世的气度。两宋时期更是中华文明的顶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同时,唐宋时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唐代敦煌壁画、宋代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作品对中国后世和东方各国的绘画风格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唐宋绘画艺术的兴盛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德众、郭燕春两位绘画艺术家来自甘肃省兰州市,孔德众先生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馆员、西湖书画院副院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他创作的山水画深受宋人山水画的影响,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蕴含“放情林壑,与琴酒俱逝,纵烟霞而独往”的超然境界。郭燕春女士的绘画艺术则深受唐宋工笔画艺术影响,再融合敦煌艺术的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独特的气质和视角将为观众呈现出她的艺术理念和追求。

本次展览的展期为12月8日至14日,由于展期较短,感兴趣的羊城市民和绘画爱好者,记得抓紧时间,亲临广州博物馆欣赏这些独具特色的唐宋绘画精品吧!

绚丽多彩的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之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和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元素,创造出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是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

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敦煌遗韵”中,展出了多幅郭燕春临摹敦煌壁画作品,其中包括了敦煌一一二窟“反弹琵琶”、一五九窟“伎乐”等临摹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以菩萨题材最为广泛,有“敦煌四一○供养菩萨”、“安西榆林第十七窟菩萨”等临摹作品,还有“莲座观音”、“观音造像”等本人创作的绘画作品,她所绘画的菩萨色彩瑰丽、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唐代以前,人们在塑造菩萨形象时,往往会赋予她们超人的特征,如双手过膝、两耳垂肩、眉间白毫、手作万字等。她们的冠发、衣饰多为外来式,如曲发披肩、上身半裸、头戴三珠冠或日月冠、斜挎天衣、肩披大巾、腰束罗裙,这样庄严华丽的菩萨,从宗教艺术目的而言,是要把菩萨塑造成具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之肃恭,有归顺之心”的“威武丈夫”的形象。在唐代,由于社会开放、文化进步,画师们大胆创新,突破佛教规定,赋予菩萨以女性美,使其具有娴雅婉丽的容貌和温柔敦厚的性格,创造了“取悦众目”的女性化的菩萨形象,冲淡了菩萨的庄严神性,增强了菩萨的人性和世俗性。这些特征,都体现了唐代人民对女性温柔、和顺、慈爱等特性的崇敬和新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是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一种表现。

郭燕春所临摹和创作的菩萨形象中,有女相菩萨,也有男相菩萨。“莲座观音”、“观音造像”两幅作品中就向我们展示了菩萨温柔善良、慈悲为怀、充满仁爱的女性形象。而在“安西榆林第十七窟菩萨”临摹作品中,所描绘的却是一位男相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色彩艳丽、美仑美奂、造型精美的服饰,脚踏莲座,手执柳条,神态专注,气度雍容,但细看之下,这位“菩萨”的嘴边长有两撇胡子,嘴唇下方也有一小摄胡子,是一名男性的模样。

“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与唐代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神秘莫测相比,展览的第二部分“云山如梦”中,孔德众所创作的40多幅具有宋代风格的山水画则为我们展现了宋人崇尚自然,追求高品味生活方式的审美情趣。

本次展览中,孔德众所创作的山水画以全景式的构图,充分展现了祖国江山无尽之美。他的作品中的溪山清远图、桃源行图、江邨访友图、春山幽居图、清江独钓等作品是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材,这些以访道、寻幽、游乐为内容的山居行旅场景成为了后世难以忘却的经典作品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山水画成就巨大,与前代相比,宋代画家不再一味追求画面的“形似”,而是更强调“神似”,更为关注所绘人物、山水等事物的“神韵”。另外,宋代山水画更为关注人在山水中的地位,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宋代的社会时尚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人物画退居绘画的次要地位后,画家希望以另外的方式关注人生的精神愿望。

在孔德众多幅具有宋代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中,《溪山清远图》是他本人最为喜爱的作品,这幅绘画作品为绢面,长3.7米,宽1米,是本次展览中长度最长的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幅作品,从构思到下笔,孔德众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这幅作品以北宋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画面中小桥流水、亭台塔寺、民居学舍、松涛竹林、瀑布船舶等景物交触、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种境界。

“栩栩如生”的花鸟画

除了临摹的敦煌壁画作品外,郭燕春精心创作的花鸟画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郭燕春的工笔花鸟画深受宋代“画院体”的影响,作品秀润典雅,明快而富于变化,追求清雅唯美的诗意境界。在众多花鸟画题材中,郭燕春最擅长禽鸟,其中鹤是她最喜爱的题材之一,本次展览中她为观众带来了《鹤闻荷香》和《松鹤延年》两幅有关“鹤”题材的作品。这两幅作品中的仙鹤显得灵活生动,又给人以动中有静的感觉,从不同角度为观众诠释着仙鹤的清新脱俗、遗世独立之美。另外,郭燕春所绘之荷花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敷色浓重而不艳俗、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宛若一朵朵品格高尚、格调高雅的圣洁之花。

宋代绘画小故事:宋代画院考试

宋代绘画艺术取得空前的成就,宋代文化事业极度繁荣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但政府的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宋朝官方为了培养绘画人才,成立了专门的绘画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课程设置等安排,这些都为宋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立国不久,宋高祖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后简称画院),这个机构在宋徽宗时期得到了发展与完善。画院除了成为宋朝宫廷官办绘画机构外,也是宋代进行绘画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徽宗当政时期,由于本人对绘画的喜爱,他曾一度通过画院,以“命题考试”的形式对绘画人才进行“开科取士”。

宋徽宗本人的艺术造诣非常高,因此,画院考试通常由他亲自策问考生,并以古人诗句为命题,根据考生画作对诗句意境理解和诠释来评判画作的优劣。这些“命题画作”与现代中国考试制度中的“命题作文”颇有几分相似。

南宋绘画评论家邓椿的《画继》对宋代画院“命题画作”考试的经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一次,画院招生考试的“命题诗”为“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很多考生在看到这个“命题”后,他们绘画的作品的画面都只是表现出“空空的船停泊在岸边,或者有一些鹭鸟停在船舷上,又或者画几只乌鸦栖息于船篷”,只有最后获得第一名的那位考生,画得是有一人卧于船尾,这位船夫还在吹着笛子。这幅画的意境明显比其他人的更为深远,这样的画面告诉观者,不是没有船和船夫,只是没有要渡河的行人而已。船夫吹着笛子的情景也向观者暗示,由于长时间无人渡河,所以船夫甚为空闲。

另一次,在试“踏花归去马蹄香”句时,大家都画花画马,但有一人只画了数只蝴蝶飞逐马后,然而,正是这幅画作却深得徽宗的赞赏,因为,在这一“命题诗”中,“香”字最难用画面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形象的描绘,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在切合题目主旨和画面表现力方面,确实显示出高人一筹的能力。

进入画院学习的画家,除了要学习专业课如: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木屋等物体的绘画训练,还要通过学习《说文 》、《尔雅》、《方言》、《释名》等文化课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在经过重重考试、学习后,宋代的画家,在绘画技巧和绘画意境的构思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所具有的这些素质,也使得他们在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题材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附:

部分作品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西榆林二五窟舞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松鹤延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白荷清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居清幽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