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激进主义”的现代解读

      目前关于艺术的讨论,多集中在艺术激进主义所产生的问题上。艺术激进主义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议题,因为它不同于最近十年间我们所熟悉的批判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现象。艺术激进主义者不仅仅批判艺术系统或普通的政治生活,而且批判在这一系统操控下产生的社会现状。

      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想通过艺术改变的不只是艺术系统的内部,而在于艺术系统的外部,即现实本身。艺术激进主义者试图在发达地区,利用经济的手段改变生存现状,引发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忧虑,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提供文化和教育上的帮助,吸引对解决非法移民问题的关注,并且改善在艺术机构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等。换言之,当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不会或不能履行他们的社会角色职能时,艺术激进主义者的行为尝试取代他们的公共地位。他们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个体,想要改变世界,想将世界变成更美好的地方。但同时,他们不想抛弃艺术家的身份,这从理论上、政治上甚至实践上便成为了产生问题的根源。

  艺术激进主义试图将艺术和社会行为相结合,但伴随而来的是传统艺术的和传统激进主义者的抨击。传统艺术批评围绕艺术品质的认知展开,从这方面来看,艺术激进主义似乎不够艺术性。许多批评家认为艺术激进主义的道德意图取代了艺术品质,事实上这类批评很容易被推翻。

      在20世纪,所有的质量和品味的评判标准都被各类先锋艺术所废除。所以时至今日,这样的观点已经无足轻重。但来自另一方的批评,却更为严肃且令人深思,它要求得到详尽阐述的批评答案。这类批评主要基于对"审美泛化"和"宏大化"概念的认知,根植于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和盖伊·德博(Guy Debord)的一类传统意识,认为政治上的审美泛化和宏大化不是件好事儿,例如政治斗争。因为他们转移了对政治斗争实际目标的关注,更感兴趣它的审美形式。这就意味着艺术不能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使用,因为对政治行为的艺术使用必须美化这种行为,进而转换行为的本质属性。

      此外,艺术激进主义的艺术组成阻碍了其走向实用性的进程,这种实用性涉及它的直接社会影响和政治冲击。在现代社会,艺术常被视为无用之物。所以这便成为“类实用性”无用主义影响艺术激进主义的原因,并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在过去,艺术批判迫使很多艺术家集体抛弃艺术,并开始创作更具实用性,更道德和政治导向更为正确的艺术作品。然而,现代艺术激进主义并不急于抛弃其艺术性,相应的它试图使艺术更具实用性。这种被称为“新理论反思”的新奇现象,曾被俄罗斯先锋艺术所借用,他们想通过艺术手段改变世界。相反的,现代艺术激进主义并不相信这种额外的政治支持,艺术激进主义有它自身的行动轨迹,如仅仅依赖它本身的关系网络或从艺术机构那里获得微薄的、不确定的财政支持。

  这类新理论反思的中心观点更倾向分析“审美泛化”的精确含义和政治功效。我相信这类分析允许我们去澄清围绕艺术激进主义所产生的争论,以及它所处的地位和行动的方式。时至今日,“审美泛化”这个名词常被混淆和乱用。当一方谈及“审美泛化”时,一方常提及不同的甚至反对的理论性、政治性观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迈克尔·拉克威茨(Michael Rakowitz)在2000年美国曼哈顿电池公园城市创制的作品《塑料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在198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The Modern House of Believing or Not》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蒂娜·莫多提(Tina Modotti)在1927年创作的《子弹袋、玉米和镰刀》作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