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避免四大“误区”

      每年高考填志愿,总有一些考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录取结束后叫苦不迭。针对历年来学生常见的填报志愿误区,安徽省太和一中、五河一中等基层中学的老师们也作了总结。老师们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注意规避以下误区。
  误区1:轻视填志愿准备
  ◎案例:高考前,省城考生陈同学的父母就给他买了一些有关志愿填报的书籍,但是,考后“忙着”放松的小陈只顾着和原来的同学一起出去玩,根本就没仔细读过。
  ◎支招:高三期间就应该着手研究志愿。可提前对志愿填报技巧、高校录取规则、大学专业情况进行有计划地搜集。考后这段时间,考生和家长(微博)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现场咨询会,找准自己高考成绩可对应的院校,以及感兴趣的专业。
  误区2:重地域不重学校
  ◎案例:高考成绩过了一本线17分,这让文科考生刘同学很为难,是填报省内的一所一本院校,还是继续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院校呢?
  ◎支招:是否只选择去“天、南、海、北”这些热门城市读书,要理性考量自己是否拥有了足够的实力。这种实力不只是成绩,还包括适应能力、家庭经济能力,考生们做决定要从实际出发。
  误区3:重学校不重专业
  ◎案例:在填志愿时,何同学选择了4个意向中的院校后,就打算填报。可是,在准备录入志愿信息时,小何才发现,自己还没选好专业。
  ◎支招:填报前,一定要多看一些资料,多咨询相关高校的老师。
  误区4:浪费志愿不填满
  ◎案例:经过和某高校老师的沟通,夏同学有把握被该校录取,于是,在填报志愿时,她只填了这一所学校的两个专业就想提交。
  ◎支招:尽管有招生院校的承诺,一旦分数不够,被退档就意味着只能参加征集志愿,严重点就是落榜。志愿一定要填满,至少得有保底的院校。
责任编辑:grac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