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为证:千年疑虑 尘埃落定

907年——后梁开平元年四月﹐朱温逼哀帝禅让﹐自即帝位﹐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

  907年——后梁开平元年四月﹐朱温逼哀帝禅让﹐自即帝位﹐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公元923年为后唐所灭,共历三帝,17年。 关于后梁太祖朱温在开平午间是否铸过开平钱,史书没有记载,以致后有学者对“‘开平元宝’系梁代铸钱”一说颇存争论,但认为“开平通宝为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所铸”的观点则能达成共识,其主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方药雨先生就藏有一枚“开平通宝”,现入藏在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由于缺乏服人之理据,所以对“开平元宝”长期的争议不休,终无确切定论。笔者认为既然能认定“开平通宝”,那么认定“开平元宝”也非为难事。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开平年间铸造过钱币,那么我们就只能从破碎的历史残片中来拼凑推测了(或许哪一天发现了新的史料能进行完整的弥补)。五代十国战争频繁,群雄争霸,各方诸侯划地为国,政权朝代也更迭频频,各个政府也铸造自己的钱币。目前已经认定的就有天成元宝、永平元宝、天德重宝、天策府宝、乾封泉宝、广政通宝、大蜀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大齐通宝、乾亨通宝、永安一十、永安五百、永安一千等五代十国的钱币。根据这一情况我们不能排除后梁太祖也铸造自己钱币的可能。

  后梁太祖称帝前后,曾经为鼓励农业发展,出台过免减农业税的政策,使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丰盈的货币基础,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去减免税收,那么拿什么去维护庞大的军队开支和地方行政开支。由此不难得出他必定有一套自己的经济策略和金融策略,货币发行必定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由此能得出后梁太祖为了本朝的经济发展和军队开支以及行政运行,应该铸造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既然我们推定后梁太祖发行了货币,那么,同为开平年号的“开平元宝”、”开平通宝”钱币是否同一时期的所铸造,我们就只能把认为是他发行的货币存世实物做一个比较了。在信息相当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出现的“开平通宝”、“开平元宝”数量也不少,相当一部分的都是折五、折十的大钱,也不乏小平的左旋读的“开平元宝”,这里面当然也不排除鱼目混珠的存在。现就本人的“开平元宝”折二钱币与本人认为有代表性的两枚“开平通宝”实物图片和谱载“开平元宝”拓片作一从文字到锈色以及形制的比较。

  国家博物馆的“开平通宝”尺寸35mm 重14.1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平通宝 网络 2015年3月结标价:901000元尺寸为35.32~36.09*2.14~2.49m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光普钱币图谱“开平元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开平元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人藏品“开平元宝” 尺寸29.13~29.35*2.08~2.11mm 重8 3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通过上面图片的比较,明眼人就能比较出来为同时代的信息特征,不用本人再赘述了。

  根据现在的情况,也不乏眼学加科学的方法;为此本人就此“开平元宝”作了金属成分检测。通过检测更是有了惊人的发现。此“开平元宝”钱币并非青铜钱币,这样说是钱币的金属成分所决定的。通过本地技术监督局计量检定测试所的CXRPWIN黄金成色仪分析系统仪器检测,“开平元宝”所含金属成分如下:

  金44.94%铜16.57%钯0.05%镉0.05%铁38.39%

  与之比较:开平通宝 网络 2015年3月结标价:901000元,其金属成分检测铜77%、锡13.5%、铅5%、砷1%、铁2.6%。(来源与网络拍卖介绍)

  若不做检测任凭肉眼和放大镜观测,很难看出本藏品含有如此高的金含量,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此币含金。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使本人更加相信了这枚“开平元宝”的真实性。这种金属成分的含量绝不会是造假者所为。两枚钱币的金属成分含量明显不同。根据泉友之间的交流和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仅见“开平元宝”折二这种钱币在五枚内(也许数据有失偏颇)。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极为频繁,每个政权的存在时间都很短,因此这个时期的很多钱币传世极少,在钱币界的“五十”名珍里面,五代十国的钱币占了近三成为钱币界的珍品。再加之部分高端古钱币的价值往往受人为市场的操纵,各种虚假相互掺杂,鉴定不敢为本为真,被商业行为和商业目的掩盖,导致了一直不认可“开平元宝”偏见。通过对这枚“开平元宝”的分析,本人认为:后梁太祖不仅铸造了“开平元宝”、“开平通宝”,更是铸造了“开平元宝”金币。由此看来,此钱币显得更加珍贵。但为什么铸造金币,其计价值是如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